摘 要: |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本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其一,阶级话语的消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表述中的去政治化与政治化的并存,造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历程中能指与所指的尴尬错位,并引发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巨大张力;其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一方面具有遮蔽现实、充当社会水泥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因不得不以乌托邦为参照系而构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现实的迂回批判,反过来为农民工及其后代对自身的处境予以反思性认识,提供了一面镜子;最后,打工文化的兴起,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