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浪子回家——《如果种子不死》中的隐喻结构分析
引用本文:辛苒.浪子回家——《如果种子不死》中的隐喻结构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15-118.
作者姓名:辛苒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摘    要:纪德自传体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类似《圣经》中“浪子回家”式的隐喻结构。“我”的人生轨迹大致对应于浪子的人生,二者都有出走、享受放纵的生活和最终的复归阶段。纪德在叙述“浪子回家”的三个阶段时,文本的叙述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叙述话语与叙述内容形成惊人的和谐一致,使这个结构上的三段式特点更加突出。但与《圣经》中浪子的情况不同,纪德对“我”命运沉浮的评判完全从“我”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顾宗教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我”的人生阶段中比浪子多了天性受压抑的内容,而缺失忏悔和救赎情况,这是对《圣经》故事的颠覆。

关 键 词:《如果种子不死》隐喻结构  《圣经》  “浪子回家”  互文性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