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苦闷的象征》:西方文化思潮的创造性整合
引用本文:任现品. 《苦闷的象征》:西方文化思潮的创造性整合[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3(2): 199-207
作者姓名:任现品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中文系,山东,烟台,264635
摘    要:《苦闷的象征》深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它吸收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冲动——压抑——转化”说的理论框架,但对其具体内容加以改造(一)用柏格森哲学中的“生命力”代替其冲动之根源——“性本能”,并赋予“生命力”现实性、创造性内涵;既与柏格森划清了界限,又把“生命力”与克罗齐的“创造性”联系起来。(二)用“生命力”代替被压抑之物——“本我”,用“社会外界约束”代替压抑之力——“超我”,把偏狭的“性苦闷”拓展为深广的“人间苦”,并借鉴康德、席勒的学说,使其中的文艺活动获得“性宣泄的快感”变成“自由创造的欢喜”。(三)用“象征”代替其转化方式——“改装打扮”,又借立普斯的“移情说”作为获得自由心境的保障,并把创造的欢喜扩延到鉴赏领域,认为鉴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而实现了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创造性整合。

关 键 词:冲动  压抑  转化  苦闷  象征  生命力
文章编号:1002-3194(2000)02-0199-09
修稿时间:1999-12-20

The Symbol of Depression:The Creative Displacement of Ideological Trend in Western Cultures
REN Xian pin. The Symbol of Depression:The Creative Displacement of Ideological Trend in Western Cultures[J].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0, 13(2): 199-207
Authors:REN Xian pin
Abstract:
Keywords:impules  suppression  displacement  depression  symbol  vitality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