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其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
引用本文:尹朝静,李谷成,贺亚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其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8-46.
作者姓名:尹朝静  李谷成  贺亚亚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构调整、比较优势与动态演进”(71273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71473100);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结构调整、比较优势与生产率增长”(2012YQ003);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湖北省生产率研究”(2011RC)。
摘    要:采用DEA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对中国30个省(市、区)1998-2011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并基于此以累积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为指标,利用核密度和条件密度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非均衡性空间特征比较明显。基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0个省(市、区)划分为“高速组”“快速组”“慢速组”与“零速组”四类地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增长分布形状以“单峰”分布为主,但“双峰”分布趋势开始显现。其中,东部地区出现“三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逐渐由“单峰”分布变成“双峰”分布;西部地区则有“两极”分化的可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具有很强的内部流动性,并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TFP增长分布表现出流动性的同时呈“多峰”分布,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并未出现“多极”分化。

关 键 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动态演进    核密度    条件密度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