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民国时期的“郊区型农业”--以北京[1]西北郊为例
引用本文:李二苓.民国时期的“郊区型农业”--以北京[1]西北郊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5(10):94-102.
作者姓名:李二苓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
摘    要:文章以民国时期北平西北郊区的农村为考察对象,其范围在距北平城墙20里以内,也就是今天海淀区西北二至五环之间的区域,例如北面的清河、西面的四季青、西北的昆明湖下游流域。文章综合参照当时的社会调查和报刊、档案,从郊区民众的角度解读郊区型农业。这种农业形态打破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满足了北京城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但是,郊区型农业在民国时期并未得到发展。在战乱不断的历史环境下,农业成为各时期政府竞相搜刮的对象和饥民的避难所。

关 键 词:社会调查  “郊区型农业”  城乡互动  市场环境  天灾人祸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