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戏曲史料建设的可贵探索——《汉剧研究资料汇编:1822-1949》评介
引用本文:程芸,胡非玄.戏曲史料建设的可贵探索——《汉剧研究资料汇编:1822-1949》评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
作者姓名:程芸  胡非玄
作者单位:1.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    要:《汉剧研究资料汇编:1822-1949》(武汉出版社2012年6月版)是朱伟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汉剧发展历史与艺术形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集中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表于京、沪、汉等地报刊上与汉剧相关的资料,不仅为今后的汉剧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而且,对于近代戏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史料建设而言,也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通常认为,汉剧至今已延续了三百多年,曾有"八百出"的剧目被创作或演出,长期兴盛于荆楚大地并流播到湘、豫、川、陕、闽、徽、粤、赣、黔、晋等地,对京剧的形成和楚剧、广东汉剧等剧种的艺术形态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或许是囿于荆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长期的"非中心"地位,汉剧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不仅远远落后于京剧研究,甚至落后于豫剧、黄梅戏、婺剧等地方戏的研究.点检相关文献,清末以来针对汉剧的著作可谓屈指可数,学界较为熟悉的大抵就是民国时扬铎的《汉剧丛谈》和《汉剧在武汉六十年》、阎金锷的《汉剧》,以及建国后刘小中、郭贤栋的《汉剧史源流》和邓家琪主编的《汉剧志》.还有一些著述(如王俊、方光诚的《湖北戏曲声腔剧种研究》,杜建国主编的《湖北戏曲概览》等)在论及汉剧时,虽然有不少新获,但其命意并不在于为汉剧而作专论或专史.可以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质、量,还是学术影响,汉剧研究在戏曲史研究中的地位,与汉剧本身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正因为如此,对汉剧艺术形态、历史进程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了.从这个角度看,朱伟明教授主持这项课题可谓应运而生.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