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唐代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就是众宰相在政事堂共同商讨军国大事,消除分歧,统一意见,而后上奏取旨,颁下执行的制度。本文即是讨论这一制度在贞观年间创设之后,是如何走向完善,又是如何遭到破坏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完善草创于贞观朝的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在高宗年间渐趋完备。我们可从下面两方面的论述得到证明。1、“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的确立贞观十七年,晋王李治立为皇太子,太宗“诏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肖踽为太保,李世勣为詹事?r、世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惺槊畔氯纷源耸肌!敝惺榱睢⑹讨泄俳兹?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也”。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者均要加带此名号。如高宗时黄门侍郎(即门下侍郎)宇文节、中书侍郎柳爽并同三品,原官皆仅正四品,肖瑀官太子太保,乃从一品,李勣为太子詹事,乃正三品,都必须加带同三品的名号,方才可以预政事堂议。这个名号的特点在于:不仅低级官员多了一个入相途径,而且许多经验丰富的老臣也能当个名副其实的顾问,在国事上继续发挥补益作用。贞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