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和”及其《尚书》学基础 |
| |
作者姓名: | 常森 |
| |
作者单位: |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ZX00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155); 北京大学中文系自主科研项目(2013ZZKY14) |
| |
摘 要: | 《五行》有一个重要范畴“和”,“和”又有一个等值的范畴即“时”。二者关联的是,仁、义、礼、知(智)四种德之行跃升为“善”,仁、义、礼、知、圣五种德之行跃升为“德”,以及德行达到最高境界时的践行方式。“和”一般被解释为“和谐、协调”,这种认知有悖于《五行》体系给出的界定,也背离了该范畴的历史渊源。《五行》之“和”乃取义于跟《洪范》“五行”中的五味关联甚深的“和羹”、“和五味”,以及由此滋生的“和五声”等观念,意指参与其中的各元素的个别存在被超越而生成新的同一体,因此并无“和谐、协调”可言。《五行》“和”(或“时”)深刻继承了《洪范》“五行”说蕴含的五味和的结构框架和模式。
|
关 键 词: | 《五行》 《洪范》“五行” “和”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