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本体之寂”与“本然之寂”——中日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寂”论
引用本文:戴森宇.“本体之寂”与“本然之寂”——中日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寂”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0-57.
作者姓名:戴森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成都 610064
摘    要:“寂”作为东方哲学与美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畴,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都有重要意涵。日常语境中,中文与日文汉字均以“寂”表示寂寥、寂寞、孤寂等义。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哲学话语中的“寂“多表现本体义或描述本体之状态;而在日本思想的语境中,“寂”则多为一种审美之境——既是一种雅致、闲适的意趣,又具有虚、淡、幽、古等审美意境,是排遣人心与人情参与而呈现的物的本然之姿。究其缘由,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较早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人为天地万物之心;而与此相对,日本则产生了以神道为代表的泛神信仰,将人融寄于万物的自然神性中,而非重视道德的振扬与修养。于是导致了“寂”这一中日共用的哲学词汇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向度。

关 键 词:本体之寂  本然之寂  物境  人心
点击此处可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