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鸦片战争前后国名译词考察
引用本文:李运富,牛振.鸦片战争前后国名译词考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28-140.
作者姓名:李运富  牛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13&ZD12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历代训注古今字汇编及数据库建设”(13AYY006)
摘    要:鸦片战争前后,国名译词大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经考察,《海国图志》卷三十七至卷六十九欧美主要国家的国名译词歧异严重,反映了当时国名译词的基本情况。国名译词歧异的成因主要在于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式,或者同是音译而源语词不同,同是意译而取义理据不同,也有音译者对同一源语词的语音感知不同而译音不同的。面对歧异,当时学者采用文中加注的方法沟通说明,虽有利于读者理解,但治标难治本。歧异的国名译词可以通过汉化和优化,逐渐走向规范而最终融入汉语系统。

关 键 词:鸦片战争前后  《海国图志》  国名译词  源语词  汉化
点击此处可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