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文潮》到《文艺新潮》:一条不可忽视的文学史线索
引用本文:黄万华.从《文潮》到《文艺新潮》:一条不可忽视的文学史线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3(9).
作者姓名:黄万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945-1950年代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2013年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1944年创刊于上海的《文潮》是1956年问世于香港的《文艺新潮》的前身,二者之间延续的“从上海到香港”,绝非单纯的现代主义或城市文学传统,而是“跨越1949”的现代文学传统.为“挽回这中国文化逐渐低落的厄运”而创办的《文潮》可以归于上海沦陷时期的左翼文学,而此时的中国左翼文学,其思想倾向是中国左翼文学史中最为开放的,又看重时代潮流中艺术质量的提升.此潮流中的《文潮》的文学取向是“综合”的:“左翼”和“现代”的交汇,文学的本位立场和社会使命感的互补,对大众文学的自觉驾驭和文学消费社会的有效应对.“采摘禁果”的《文艺新潮》自觉选择了现代主义,这既是对“抹杀、压抑和消灭异己的文学艺术和思想”而导致的“社会的功利和肤浅”的反抗,也是战后中国大陆南北诗坛走出1930年代“京海”对峙,合力开展“新诗现代化”以“重建中国文学”努力的延续,其对于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的把握更为深化,在这种深化中其现代主义的取向也就更加开阔、恰当,而追求和对追求的反省同时展开的立场、态度更是《文艺新潮》,也是1950年代香港现代文学运动最有价值的成熟.从《文潮》到《文艺新潮》的延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流动性叙述:从上海到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正是在这种流散中得以保存、发展,而文学史叙述本身也需要在流动中才得以展示其内在的丰富性.

关 键 词:《文潮》  《文艺新潮》  上海  香港  文学传统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