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的早期民俗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
引用本文:周大鸣.中国的早期民俗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作者姓名:周大鸣
摘    要:民俗学包含着广泛的研究内容,如有关信仰、习惯,传说,民谭、歌谣、谚语、谜语、儿歌等等均是其研究的范围。有关民俗的资料的采集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如希腊荷马史诗中包含了许多古代民谭;阿拉伯的《天方夜谈》、欧洲的《伊索寓言》、我国的《诗经》都包含了民间的歌谣;历代史籍也都记有民间的风俗习惯等。但这些仅能称之为“采集”,还谈不上研究。对民俗进行科学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初的欧洲,而形成一门完整的科学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一八六四年,英国学者托马斯(W.J.Thomas)正式以“民俗学”(英文为Folklore,意为“民众”的知识)一词命名这一新的学科。在我国,民俗学的形成是在本世纪初,开端于一九一八年“北京大学歌谣调查会”和其后的“风俗调查会”的成立。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以一九二七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为标志。民俗学会的出版刊物,研究成果影响很大,导致民俗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国内许多民俗学团体的相继成立。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民俗学活动才逐渐由衰落而转入民族学研究中去。本文把民俗学起源到抗战一段时期称之为“早期民俗学活动时期”。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