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原始荒野的双重神秘性:非情境性语言对荒野法案的误读
引用本文:斯科特·福瑞斯克斯,孙越.原始荒野的双重神秘性:非情境性语言对荒野法案的误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4):54-62.
作者姓名:斯科特·福瑞斯克斯  孙越
作者单位:[1]贝克纳普学院,美国59525 [2]南京大学哲学系,美国59525
基金项目:致谢:感谢尤金·哈格罗夫,卡罗尔·法尔孔-钱德勒,詹尼弗·史密斯的支持、鼓励和耐心帮助,也感谢两名默默无闻的奉蒯者--鲍勃·杰克林和韦恩·欧德其,他们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并且对文章做出了重要的修订.
摘    要:近年来,"荒野"这个词在传统意义上的定义逐渐开始被许多著名的环境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批判。他们强烈批判已有的"荒野观",指出这种观念在实际上是有二元论倾向,是带有种族中心主义,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错误观念。而面对这样的指责,传统的荒野观却从1964年的荒野法案中找到了能够为自己明确解释和辩护的证据。但是,尽管如此,被荒野法案强力支撑的荒野观仍在这些批判者们精明地解构之下,与荒野法案中对荒野的理解大相径庭了。这些批判家们认为,与荒野法案中动态历史性的、用情境性语言进行的相对性解释的荒野观相对比,已有荒野观对荒野的定义是静态不变,以纯粹逻辑和语言进行的绝对性解释,尽管他们也承认,荒野法案中对荒野的定义和理解对于随后荒野的立法、管理和巡查和提供了经验资料和理论指导。实际上,在荒野法案中,荒野这个词更多意义上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而并非原始自然所保留下来的"残余物"。从这个角度看,荒野实际上是人类一个潜在的休憩地,或者,我们也可以从与我们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相互作用这个关系上去理解荒野的终极意义。其实,并不需要改变我们在地球上较为创造性、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来还原一个原始的荒野,因为荒野本身就属于人类与自然这个生生相息、关系复杂多样的综合体,它是这个体系中重要而不可忽视的角色。

关 键 词:荒野  二元论  种族中心主义  荒野法案  非情境怀语言

The Twofold Myth of Pristine Wilderness:Misreading the Wilderness Act in Terms of Purity
Scott Friskics,SUN Yue.The Twofold Myth of Pristine Wilderness:Misreading the Wilderness Act in Terms of Purity[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4):54-62.
Authors:Scott Friskics  SUN Yu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