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遗产化实践与非遗的意义生产和共享——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考察
作者姓名:陈恩维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实践及其绩效评价研究”(10YJCZH008)。
摘    要: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关 键 词:遗产化;意义生产;共享;“行通济”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