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性的隐性承续及开拓 |
| |
作者姓名: | 陈旭光 郝哲 |
| |
作者单位: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 |
摘 要: |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想象性建构;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绚丽的视听风格、多样杂糅的类型融合、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为新中国电影原本单调的主流版图增添了诸多艳丽的色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家国观念的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化的隐性承续及开拓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谋与和谐。相较于汉族主流电影类型性的不够丰富多元,类型性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也成为我们今天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与文化的遗产。
|
关 键 词: | &ldquo 十七年&rdquo 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类型性;类型化 |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