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消失” 还是 “隐匿”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市民社会” 存否辨析
引用本文:徐,苗.“消失” 还是 “隐匿”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市民社会” 存否辨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20-26.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研究” (19ZDA003)
摘    要: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避谈 “市民社会” 的事实, 在学界引发了市民社会概 念是 “消失了的范畴” 这一代表性观点, 但从文本表述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来看, 市民社会概 念实质上是 “隐匿” 而非 “消失” 的。 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匿” 主要源于马克思研究视域和批判方法的双 重变革: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研究视域的转变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市民社会内蕴多重历史面相和理论意 涵, 马克思为革新和重构市民社会概念而刻意将其加以 “隐匿”;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运用则推动马克思 自觉意识到应当深入市民社会内部展开具体的、 历史的分析, 这种批判方法的变革为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 匿” 留存可能性与合理性空间。 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匿” 不仅表征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种进步性指向, 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中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

关 键 词: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市民社会
点击此处可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