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赫勒论主体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引用本文:张艺川,张三萍.赫勒论主体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21-127.
作者姓名:张艺川  张三萍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从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探寻主体性,她主要从文化角度来论述主体性。她认为无限接近类本质的“个性”的人是实现主体性的人,这种人由具有排他主义的“特性”的人转变而来,这种转变离不开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活动场所和具体意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结构存在的内部矛盾,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异化,人们的生活意识转变为物化意识,个体按照“如是性”的模式来生活,人的主体性遭到破坏。因此,赫勒认为有必要寻求一种基于文化的微观革命来重塑人的主体性,这种革命要引导“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向“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发展、要使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交往态度由消极转向为积极、要构建能够赋予生活意义的共同体。赫勒希望通过改变日常生活的模式来对抗异化,将“个性化”的过程及主体性的确立与异化的克服联系起来,寻求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政治革命的文化革命来实现人的解放。但她忽视了日常生活革命对于国家政权、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的依赖性。赫勒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从实践的领域回到了理论的领域,将马克思又还原成了黑格尔。

关 键 词:赫勒  主体性  日常生活  异化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