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存在主义文学的对位性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穆旦
引用本文:杨经建.存在主义文学的对位性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穆旦[J].学术界,2013(4).
作者姓名:杨经建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略"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中国现代诗人穆旦的诗作也呈现出存在主义本色,将两者在特定的视域中进行对位性解读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意识”范畴.“对位性”是指两者在存在主义诗学意义(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小说诗学)上的对应与通融,具体表现在:一是尼采的“酒神式”艺术精神及其审美表现形态成为两者的诗学切合点,如果说陀氏关注的是“上帝死了”后类似于“地下室”乃至“死屋”般的生命存在状态,并通过酒神精神进行审美探究,那么穆旦诗作则彰显自由意志对生命现象的肯定,这种肯定以酒神式狂欢呈现进而获得形而上的审美慰藉.其二,与酒神艺术精神相应的是陀氏小说中的复调形态,陀氏在复调式多声部合奏中构建了小说的先验性存在结构,其中寄寓了个性的自由选择与上帝的必然意志之间悖谬关系;穆旦在非自觉的状态下将陀氏的复调性引借、融入到诗歌中,并以自我不断撕裂、不断质疑的方式、在存在的焦虑与现实的生存状态间体验着“丰富的痛苦”.

关 键 词:穆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对位性解读  存在主义文学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