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苹果意象的普适性与开放性
引用本文:张雪梅.苹果意象的普适性与开放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38.
作者姓名:张雪梅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以来,苹果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复现于包括希腊悲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近现代小说和诗歌等各个时代的文学文本中。由于这些经典文本的传播和影响,"苹果"因其象征意义的流传性之广和熟识度之高,几乎已演变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朗格斯、莎士比亚、弥尔顿、乔伊斯、罗塞蒂、高尔斯华绥、弗罗斯特等人笔下的"苹果"既有相对恒定的内涵,又各具象征意义。弗莱描述的"启示世界"包含五类原型意象,其中之一便为自然意象;"苹果"意象可视作植物代表,生动反映原型意象在内涵上的普适性以及外延上的开放性,从而印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学艺术,因其发展过程兼具自觉和不自觉的传承与延展,才拥有穿越时代的生命力。

关 键 词:苹果  原型意象  普适性  开放性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