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世纪早期新式中国通史编纂的背景特征与意义——兼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之影响
引用本文:杨四代,杜娟.20世纪早期新式中国通史编纂的背景特征与意义——兼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之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22(5):170-180.
作者姓名:杨四代  杜娟
作者单位:1.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 西南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社会学基础研究”(项目号:21BMZ10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通史编纂一直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到郑樵以“会通”之义继之于后,再到章学诚“范围千古,牢笼百家,自为经纬,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通史家风”。这种“通史家风”不仅在根本上规范着历史上浩如烟海的通史创作,而且也成为历代史家从事史学著述的最高理想。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通史所秉持的既有价值体系和资鉴功能,已经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的整体困境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编纂能够服务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新式通史,成为“新史学”最重要的议题。从这一路径来看,20世纪早期的新史学家及新式通史著作的编纂者,他们的历史研究和新式通史编纂实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 键 词:20世纪早期  新式中国通史编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