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
引用本文:王晓华.关于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作者姓名:王晓华
摘    要:一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问题,是民间文学根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五四到三十年代,是学科的创建时期。那时,学术气氛浓厚,众说纷纭。有认为它是落后民族的文化遗留物,有认为它即通俗文学,有认为它即“口述的耳听的”文学,有的已涉及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等特征。鲁迅、瞿秋白则指出,它是“生产者的艺术”,以之区别于“消费者的艺术”,对后人影响较大。这被认为是抓住了作者的阶级属性,加上苏联的影响,从此探讨渐趋一致。解放后,经过《民间文学》1957年的讨论,已使得许多人接受了民间文学主要应该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观点。如认为:“民间文学从它一开始形成的时候起,就规定了自己最本质的,不可缺少的特征:它是劳动者即生产者所创造和传播的文学,是他们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1958年的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