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担保支农”增加了谁的信贷可得?——基于信息甄别视角的机制检验
引用本文:许黎莉,朱雅雯,乌云花.“担保支农”增加了谁的信贷可得?——基于信息甄别视角的机制检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7-68.
作者姓名:许黎莉  朱雅雯  乌云花
作者单位:1.内蒙古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南京农业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策性担保贷款自我履约的微观机理与实现路径”(71963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奶牛业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为例”(72163024)。*为通讯作者。
摘    要:政策性担保机制通过发挥“第三方”抵押品替代功能有效缓解了“三农”融资困局。然而,“担保支农”是否必然扶持了政策期待的目标对象仍然存疑。使用内蒙古3市370个获得政策性担保贷款的农牧户数据,基于信息甄别视角检验了政策性担保机制对不同属性特征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政策性担保机制的投放逻辑为“政治精英俘获、反担保品优先”,这偏离了担保支农“扶持高成长性主体、弱化抵押担保”的政策初衷,该结论在考虑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偏向“政治精英”的投放策略更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政府干预程度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地区,政策性担保机制增加“政治精英”、反担保品特征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据此,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成长优先、避险前置、产业化布局、数字赋能等层面提出实现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政策性担保机制  信息甄别  异质性社会资本  反担保措施  信贷可得性
收稿时间:2022/7/30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