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牧歌发展之“源”与“流”——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悠久的文学传统
引用本文:杨宏芹.牧歌发展之“源”与“流”——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悠久的文学传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4).
作者姓名:杨宏芹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图斯的11首田园诗(Idyllen)兼具拟曲性与隐喻性,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其基础上发展创作10首牧歌(Eklogen),独尊隐喻性,牧人隐喻诗人,牧歌成为一种“诗学反思”.文章把这些诗歌作为牧歌发展之“源”,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三大作品:以维吉尔为典范的意大利作家桑那扎罗在1504年出版的小说《阿卡狄亚》,“阿卡狄亚”隐喻现实并成为一个永恒的象征;以忒氏为典范的德国诗人格斯讷在1756年出版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美化的田园风光为田园诗正名;德国诗人普拉滕在1834年出版的《牧歌与田园诗》,深化忒氏的丰富描写与维吉尔的“诗学反思”,既是三段式发展的结束也是新起点.

关 键 词:牧歌  忒奥克里图斯  维吉尔  桑那扎罗  格斯讷  普拉滕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