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翻译·想象·历史——翻译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引用本文:何雪雁.翻译·想象·历史——翻译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建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
作者姓名:何雪雁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以晚清和"五四"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学系统的转型相呼应,民族危机的现实与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激发了知识分子对强势西方他者的学习兴趣,结合"启蒙"、"救亡"的目标,翻译当仁不让地成为再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形象主体性的思想选择.其中主要以严复和鲁迅为例,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述严译文本的社会需求及其启蒙意义,严复选择西学的"精髓"来翻译,主要是"癒愚"、启蒙,消除国人头脑中落后的意识形态,努力改造中国愚昧、落后的国民形象,同样也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的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释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关 键 词:启蒙  救亡  中国形象  身份认同  他者  国民性

Translation·Imagination·History——The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image of China
HE Xue-yan.Translation·Imagination·History——The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image of China[J].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09,25(6).
Authors:HE Xue-yan
Institution:HE Xue-y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Abstract:
Keywords:enlightenment  salvation  the image of China  identity  other  national character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