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治理的处境化诠释:话语、政策与意识形态
作者姓名:包先康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MPA 教育中心,安徽 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区微治理研究”(15BSH022),项目负责人:包先康;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研究”(2014JYXM184),项目负责人:包先康.
摘    要:治理概念的提出和治理理论的发展,几乎伴随着中国的深度转型。这种机缘巧合,使得治理概念和理论一经提出,就被我国学者不断地从话语层面进行着处境化诠释;同时,为了解决社会深度转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政府迫切需要寻求新理论的指导,于是,经过中国著名学者在话语层面处境化诠释的治理理论就很自然地嵌入政策实践之中。作为反馈,政策实践又不断处境化地诠释着治理理论。而治理作为一种认同度较高的政治思想也必然会“深深植根于具体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处境中并对处境产生有意义的反馈”。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三大不良心态可能与我国当前治理结构、治理生态的畸形有关。要克服这三大不良心态,我们既要有好的顶层制度设计,来满足国家宏观治理的需要,又要开展深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微治理”,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微问题”、处理“微事情”和满足“微心愿”。

关 键 词:社会转型  治理  处境化诠释  话语  政策  意识形态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