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佛教心性论对古代文艺创作心理学的启示
引用本文:蒋述卓.佛教心性论对古代文艺创作心理学的启示[J].学术研究,1992(1).
作者姓名:蒋述卓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学报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哲学发生转变的时期,即由本体论的探讨转向心性论的求索,这种转变与佛教心性学说的渗透与影响有极大关系。这一时期,文艺也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成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其特征就是突出了艺术家艺术心灵与个性的抒写。有唐一代,唯识学一度盛行,而禅宗的“明心见性”理论更是深入人心。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又纳佛教心性理论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而这些,在文艺创作及文艺美学中也都反映出来。一佛教在心物关系上是强调以“心”为本的。《大方广华严经》云:“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十地品之三》)“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同上)“一切世间法,唯以心为主。”(《菩萨明难品》)甚至于连佛也是心的创造,“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十地品之三》)唯识学的标准命题也是“三界唯心”,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