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形成和精髓
引用本文:邓慧君.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形成和精髓[J].社科纵横,2014(2):21-24.
作者姓名:邓慧君
作者单位:甘肃省杜科院政治所,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注重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现实,是五种社会形态依此递进的理论体系。宏观社会概念是横跨时间长的社会基本形态。另有一种微观意义上的社会概念,它指宏观社会形态在某一时期其人口、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呈现的微观的态势。微观的社会在某一时期内应该怎么发展,这在马克思宏观社会发展思想里找不到答案。邓小平在解决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时,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宏观意义上的社会观念予以微观的划分和区别,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新模式。邓小平社会发展观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论述,追根溯源,这是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结出的硕果。

关 键 词:社会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