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从“普全数学”到“自由系统”的思想史梳理
引用本文:倪梁康.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从“普全数学”到“自由系统”的思想史梳理[J].浙江社会科学,2023(10):85-101+156-157.
作者姓名:倪梁康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外国哲学研究所
摘    要:伽利略尝试将自然世界加以数学化的同时,霍布斯也在考虑将数理模式运用于社会性领域。此后,无论是在笛卡尔对认识方法的思考以及相关书信中零星出现的“普全数理模式”观念,还是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的设想,直至莱布尼茨作为一切科学之基础的普全数理模式的提出,都可以视作后来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以及今日物理主义观念的前期准备。这个趋向在现象学的发展中受到质疑。胡塞尔认为,用一种普全数理模式的形式来苛求纯粹现象学的心理学是一种荒谬。而海德格尔则针对自然科学的普遍计算特征提出批评:科学不思。思考与计算在这里形成人类理性内部的对立。在这里进行的分析论证涉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思考是自觉的、自主的、自由的,计算则恰恰构成其对立面。这也是对思想史上“普全数学”与“自由系统”的对立的再讨论。

关 键 词:计算  思维  普全数理模式  自由系统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