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从延河到施洗的河--50、90年代:想象知识分子灵魂得救的不同方式
引用本文:唐小林. 从延河到施洗的河--50、90年代:想象知识分子灵魂得救的不同方式[J]. 人文杂志, 2003, 0(3): 83-89
作者姓名:唐小林
作者单位:四大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青春之歌>、<施洗的河>显示了20世纪50、90年代汉语言文学想象灵魂得救的不同方式.前者置于现代民族国家创建之初,面对建构历史理性神话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从国家意识形态和个人生活政治出发,将灵魂得救之途锁定在社会科学理性上.后者遭遇准后现代社会,形而上学的普适性、普世性被动摇,科学理性在解构化思潮中受到普遍质疑,俗世的神话破灭,人的无根性表现得触目惊心,于是,小说又将灵魂得救之途指向马太福音书.形而上学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相继现身,反映了此间知识分子的精神变动和中国的文化政治困境.

关 键 词:文学想象 灵魂得救 社会科学理性 基督神性
文章编号:0447-662X(2003)03-0083-07

From the Yanhe to the betowal washing river——In the years of 1950th and 1990th:To imagine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saving the intellectual'' s soul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