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东夷西夷之辨与圣人的中国之志 ——《孟子》“符节”章考释
引用本文:杨海文.东夷西夷之辨与圣人的中国之志 ——《孟子》“符节”章考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4):58-63.
作者姓名:杨海文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哲学系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课题“《孟子》深度解读及其思想研究”(20GZGX03)阶段性成果。
摘    要:《孟子·离娄下》“符节”章将舜、文王分别视作东夷、西夷之人,认为这两位圣人虽然身处的时空差异巨大,但“得志行乎中国”则是相同的。此章包含考据、义理两个面相:前者侧重东西五地与“夷”的历史地理考据,后者侧重先后千年与“圣”的儒家义理辨析。考据、义理同为重头之戏,但重中之重又是义理。以“夷”为例,赵岐、朱熹等人将其与“中国”对言,解作“夷服”,表达了文化性的民族地理观,旨在彰显夷夏之辨;毛奇龄将“夷”解作“一边”而与“中国”对言,表达了方位性的国家地理观,旨在消弭夷夏之辨。夷夏之辨从内含到消弭,曲折地体现了中国文明如何扩展为世界大同的路径依赖。以“圣”为例,这一路径依赖鲜明地体现为圣人的中国之志:假如事事处处、始终如一地以舜、文王为符节,所有道德实践主体均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由此可见《孟子》单章研究的学理价值及其必要性。

关 键 词:  文王      考据  义理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