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学术研计会在南京召开
摘    要:2006年11月18日至20日,由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术月刊》杂志社、《江海学刊》杂志社、《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德鲁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十几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二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就以下议題进行了研讨:全球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刘大桔认为,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存在着工程学与人文主义的两个传统;这两种学术传统只有合理与否之别,并无对错之分。今天,应深入探讨二者之间互补融合的具体路径。俞吾金认为,科学技术本身蕴涵的合理性及效力思想已经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但是,一个关于人类自由的问题却被普遍的忽视了。李醒民通过比较科学与技术的异同,指出科学和技术是有联系的,但并非一体化;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但并非决然对立;科学和技术有时是互动的,但互动的形式和过程错综复杂,并不是线性的和一义的。高兆明则从生活世界的视域对技术的本体论进行思考,认为从本体论视角来看技术,会发现它一直与“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做什么?”这样一类康德式的追问永恒地联系在一起。科技伦理与自然观。沈铭贤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伦理进入科学哲学的视野是大势所趋。人文关怀是科学技术伦理的哲学本质的集中体现。张之沧通过对莱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探讨,指出,人类既然控制自然,避免不了自然的反控制;改造自然,又常常遭到自然的报复;那么提倡“解放自然”就被提到人的日程。曹孟勤认为,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的危机,是现代人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我,从而造成了人对自然的恶行为和生态危机恶结果。人唯有向自然生成为人、拥有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才能担保他所改造的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界。刘啸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科学与宗教在历史上具有接续关系,在结构上具有转换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二者应该寻求多方面的建设性对话。虚拟现实、第四世界。殷正坤指出,虚构和虚拟都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但二者具有明确的区分:虚拟是物质的技术过程,虚构是精神的思维过程;虚拟的内容可真可假,虚构则都是假的;虚拟是再观虚构的手段之一;虚拟内容的场域远远小于人类虚构的范围,人类虚构的范围则是无限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建构主义。从19世纪的以曼海姆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到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以及爱丁堡学派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乃至当代关于科学知识的一种宽泛的文化研究,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与会学者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方法论提出了新的看法。蔡仲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建构主义内部发生了分化,从SSK转向了后SSK研究或后实证研究,其最主要特征就是从“作为知识的科学”转向了“作为实践的科学”。安维复通过引述IanHacking的相关论述,指出“社会建构”已经泛滥成灾;但不能由此就否定“建构”一词的合理意义。“社会建构”目前存在三种主要倾向,即新康德主义意义中的社会建构主义及“社会建构”、方法论的相对主义意境中的社会建构主义及“社会建构”范畴、社会/文化决定论意境中的社会建构主义及其“社会建构”范畴。吴彤则指出,得益于科学实践哲学及SSK的兴起,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正在悄然形成。分析哲学形态下的科学哲学研究。科学哲学与科学实证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今天,后库恩时代的科学哲学研究已经不再具有严格的分析哲学的色彩。但此次部分与会学者的报告和发言却让人们重新看到分析哲学特色的科学哲学研究。美国德鲁大学ThomasMagnell以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