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环境公共决策中个体参与之缺陷及其克服: 以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个案为参照
引用本文:张晏.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的界定和识别兼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的相关规定[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1): 127-136, 188.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5016
作者姓名:张晏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01806035037);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16FXA00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排污许可法律体系与立法方案研究”(2016YFC0208402)
摘    要:公众的界定和识别是公众参与程序设置中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立法以“有关”和“可能受影响”来界定“公众”,公众的范围狭窄,具体的识别规则过于原则和单薄,不利于公众参与功能的实现。2019年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虽进一步明确了公众的范围,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界定标准,但未有实质性突破,也未建立起系统的公众识别规则。对此,应当以“感兴趣”和“受影响”作为公众界定的核心要素,明确各类公众特别是邻近居民和特殊群体、不同类型的专家以及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识别特定公众时应当以环境决策的质量和效率相统一为目标,针对公众参与的不同阶段吸纳不同的参与者,为自上而下的方法提供指引以限制裁量空间,为自下而上的方法提供便利以鼓励参与,并细化随机抽样、自我选择和选择代表等选择策略对最终参与者进行选择。

关 键 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界定标准  识别规则  环境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收稿时间:2019-12-26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