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儒家“功夫哲学”与西方“实践哲学”
引用本文:黄玉顺,Li Xuening,Yan Meirong.论儒家“功夫哲学”与西方“实践哲学”[J].孔学堂,2023(1):85-89+176-182.
作者姓名:黄玉顺  Li Xuening  Yan Meirong
作者单位:1.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t Jiangnan University;3.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t Changzhi University
摘    要:“功夫哲学”涉及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第一,“功夫”概念的共时性内涵与中西哲学的关系问题。《大学》的“八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其实都是功夫问题。儒家的功夫论,大致可以对应于西方的实践哲学。第二,“功夫”概念的历时性转换与儒家哲学的古今之变问题。要使“修齐治平”的逻辑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成立,必须进行主体的现代转换,齐家就是公民做到现代核心家庭的和睦,治国就是公民以某种方式行使国家治理的政治主权,平天下就是公民以某种方式参与到世界事务之中去。因此,“格致诚正”修身功夫的标准,就不能是精英的诉求,而只能是合格的公民人格的养成。第三,功夫哲学及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在宋明理学中,形上本体论与功夫论之间是奠基关系。同理,西方传统的实践哲学也有其形而上学的基础。至于要使实践哲学或功夫哲学成为真正的“第一哲学”,唯有使“实践”和“功夫”观念成为一个“前存在者”及“前主体性”的观念。

关 键 词:儒家  功夫哲学  实践哲学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