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兼论“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下)
引用本文:黄丽,李克臣.“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兼论“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作者姓名:黄丽  李克臣
作者单位:1.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2. 辽东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丹东 118001;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摘    要: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而不具备“礼失求诸野”的价值追求。孔夫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天下无道”,则庶人议政(道),才是“礼失求诸野”的本质内涵。从社会实践看,孔夫子晚年的开门办学传授六艺,特别是修《春秋》等活动为“礼失求诸野”树立了典范。处在世界轴心时代的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礼失求诸野”的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化开放,更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保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失求诸野”既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道统”文化对统治阶级“政统”文化斗争的理论基础,又是“道统”对“政统”批判斗争的武器。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礼失求诸野”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士志于道  中国文化传统  文以载道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