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战时国都重庆的文学想象:从“我城”到“他城”
引用本文:李永东.战时国都重庆的文学想象:从“我城”到“他城”[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119-128.
作者姓名:李永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研究”(14BZW115),项目负责人:李永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民族国家文学研究”(SWU1709103),项目负责人:李永东。
摘    要: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想象进入国家象征符号的表意系统。战时重庆形象的变迁,是城之变与书写语境、评判立场之变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抗战初期的重庆是众多青年争相奔赴的城市,神圣国都形象投射着民族国家抗战的激情。抗战后期,人与城的矛盾激化,重庆不再是“我们的城”,而是变成了“愁城”“恶城”。抗战结束之后,回望中所形成的重庆印象走向分化,城市的主体性质在革命话语中悄然转换。重庆形象从“我城”到“他城”再到“我城”或“他城”,不仅涉及城的问题,也涉及权力主体和意识形态的更新问题。

关 键 词:抗战  重庆  我城  他城  国都  城市想象
收稿时间:2019/10/7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