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欧化·现代化·民族化——略论现代中国语文"欧化"问题的历史轨迹
引用本文:赵黎明.欧化·现代化·民族化——略论现代中国语文"欧化"问题的历史轨迹[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8(2):139-144.
作者姓名:赵黎明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汉语“欧化”既是中国与世界之冲突、融合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中国语言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这个进程始终面临着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各种张力。近代中国语言的欧化在鸦片战争前后就开始了,不过总体上说,这时语言的欧化还处于不甚自觉的实践层面,而这个实践活动首先是从以古朴、渊雅古文著称的魏源、严复、林纾的译述活动开始的。五四语文运动承接清末民初而来,五四欧化问题也是在前一时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深化。在白话是否应该欧化的问题上,五四人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1930年代的大众语和拉丁化运动中,理论探讨主要解决的是怎样使“资产阶级欧化”向“无产阶级欧化”转变的课题;实践中面临的是如何解决拉丁字在中国大众之中生根发芽的问题。左翼理论家在批判五四语文的资产阶级欧化性质的同时,呼吁建立无产阶级的欧化。1940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中,欧化与民族化的紧张是这次论争中的一大焦点。针对借口民间形式否定外来形式的倾向,左翼文艺家指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欧化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欧化主义者的多事,而是中国语言发展的需要,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需要。

关 键 词:白话文  大众语  欧化  民族化  现代化
文章编号:1003-5281(2007)02-0139-06
修稿时间:2006年10月26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