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迅主张文学创作要显出人物灵魂的深。他高度评价俄国作家陀思妥也夫斯基,认为他能在人中间发现人,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这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了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鲁迅在这里提出了刻画人物灵魂过程中自我与创作对象的关系。一方面是相互融合,创作中的自我要变成他创作的人物,深刻体验他所创作人物内在思想情感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创作中的自我又不是他所创作的人物,他要保持自我的独立品格,成为他所创作人物灵魂的“审问者”,在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心灵达  相似文献   

2.
寻找民族的精魂──读张炜的《柏慧》、《家族》葛福庆鲁迅曾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残酷的天才,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最为精当的概括。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站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至高点上,在...  相似文献   

3.
大作家都是人类灵魂的雕塑者,正象巴金所说:“真正作家的功用应该像是灵魂的工程师,塑造人的灵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曹雪芹等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文学大师。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的形成,都起了重大作用和影响。中国现代国民心理性格已有了很大改变,这种心理性格的改变与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的作品影响不无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鲁迅具有解剖社会的深刻的洞察力,因而他对知识分子的解剖也是极为深刻的。他的笔下所塑造的一批灰色、黑色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展现了他们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毒害着人们的灵魂,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牺牲品和殉葬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里的陈士成,就是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科举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毒害的牺牲品和殉葬品型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浸透了封建病毒的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满口“之乎…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在哲学层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作家 ,他们的小说在揭示人性、解剖国民性、悲剧性地体悟人生、思索人类生存命运和现代主义手法运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 ,他们都用荒诞的艺术手段写出人灵魂的深度和精神的孤独。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灵魂,总是沉重的.它除了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除了承受传统的重压并冲杀于其间以外,还敢于在自己颤动的心灵上放上一把解剖刀.在这种社会和自我的双重挤压下,迸裂出的往往就是一个炫人眼目的灵魂.《秋夜》可以说正是这种双重挤压下鲁迅灵魂的自我解剖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7.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8.
如何找回伟大的鲁迅,又如何认识鲁迅的伟大?文章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从鲁迅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为人生并要改良人生和社会的使命感入手;其次,从鲁迅改造国民性、“立人”的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入手;其三,从鲁迅的创作“主见”及辉煌的文学成就入手;其四,从鲁迅独立、坚韧、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自我解剖的崇高人格,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的科学态度入手.  相似文献   

9.
把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研究他的作品和文学思想的人很多;把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研究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人也不算少;把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研究他的革命业绩的人虽然不多,但在上述两个“伟大”的研究中多阐述了他的作品和各种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也还是不小的。唯独对“鲁迅与自然科学”这个题目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一组“论丛”,旁证博引,把鲁迅一生著译中凡是涉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思想,全部介绍给读者,形成了既通俗易懂,又深入全面的一部“科普读物”,象公盾同志的约三十万字的《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还是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鲁迅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解剖和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是鲁迅作品的核心思想,通过人的改造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改革,是鲁迅文学革命的最终目的。本文拟从鲁迅的出身、成长历程,探究鲁迅文学思想性的来源及其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故事新编>与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都反映了作者与所在民族和故乡文化的深刻联系.乌克兰民族的伟大作家果戈理在作品中展示了本民族的性格,塑造了民族文化英雄形象而表现出复仇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浙东文化的鲁迅在作品中也塑造了具有故乡文化性格的英雄,这些英雄埋头苦干,为民请命,有着强烈的复仇精神.虽然两位作家出生在不同的民族和时代,但他们都把最深的感情献给了故乡和民族,都竭力赞颂了本民族的"文化英雄".  相似文献   

12.
1 鲁迅曾经说,他的杂文时常做着“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这自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的“研究”与“解剖”,是针对着社会、针对着人的灵魂的。其实,这不仅是他的杂文的特点,他的小说和散文,也莫不如此。对社会的针砭总是离不开对人的灵魂的病状的揭露与分析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要了解社会,只掌握它的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在鲁迅的散文中,有许多篇章正是以揭示和描写社会心理见长而具有非凡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两位巨人。前者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后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虽然这两位历史伟人曾令人遗憾地失之交臂而未谋一面,但他们的光辉思想是一致的,他们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鲁迅在生前曾对攻击毛泽东的托派分子给予无情面的讽刺,并引他为同志而自以为光荣,称赞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事业“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而毛泽东在鲁迅逝世后,号召  相似文献   

14.
路翎在小说创作上是师承鲁迅的。如果把《祝福》与《饥饿的郭素娥》、《阿Q正传》与《财主的儿女们》、《伤逝》与《破灭》等作品进行一番细致的比较,就发现其中有一种相似的精神内涵:知识者自我灵魂的痛苦求索和对国人灵魂的无情解剖。如果说鲁迅对国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从反对封建思想意识的角度对人的灵魂深处的劣根性——虚  相似文献   

15.
描写农民生活及其命运,是“五四”以来我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鲁迅就是我国一位自觉地将表现农民生活和命运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伟大作家。鲁迅通过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深刻提出了彻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的小说《祝福》、《故乡》、《风波》、《阿Q正传》等,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高度,为我国农村题材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继之而来的是“乡土文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卡夫卡是在思想、气质、个性和风格诸方面都反差极大的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鲁迅是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念念不忘此岸世界;卡夫卡是虔敬的宗教徒,对彼岸世界念念不忘。鲁迅是真的猛士,拥有“粉碎一切”的勇力;卡夫卡是“软骨头”,哀叹“一切粉碎了我”。鲁迅是现实主义艺术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艺术家。鲁迅富有幽默感;卡夫卡几无幽默感。…… 但是,这样两位作家的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和《变形记》,在哲理内涵的表现上却存在着引入注目的“异中之同”,它们都揭示了异化;并且,又存在着更加引人注目的“同中之异”,即《阿Q正传》主要以现实主义艺术方式,从客观角度描绘出了人在社会里的异化处境——阿Q作为一个愚昧麻木的农民在封建性未庄的异化处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坛上,出现了奥涅金·毕乔林等一系列的“多余人”形象。无独有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也出现了吕纬甫、魏连殳等“多余人”。两种“多余人”在其产生、发展及基本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但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差异,更由于鲁迅对封建制度本质一针见血的揭露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使其笔下的“多余人”形象表现出独具的特点。本文经过比较分析,认为鲁迅笔下的“多余人”的产生是他本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认识的产物,也是他在革命低潮期和婚姻不幸、兄弟失和时,内心苦闷、彷徨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许多敢于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先哲和大师,他们有的被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有的获得了杰出的思想斗士的称号,但是没有一个人象鲁迅那样,被公认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始终和鲁迅的伟大名字联系在一起,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突出表证和重要概括,成为迄今只能署上鲁迅一个人名字的精神纪念碑,显然,鲁迅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甚至也不同于那些冠以“伟大”、“杰出”的修饰语的现实主义,它以深沉的历史批判意识,超越了创作原则和人生态度的层面,为中华民族新的人格结构铺就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一切机会主义的头子都惯于“打着别人的旗号,偷运自己的货色。”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为了达到他们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就是打着“研究”鲁迅的旗号,为他们一帮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曾经在他那匕首投枪般的杂文和书信中揭露了狄克(即张春桥)“向‘他们’(指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引者按)献媚或替‘他们’缴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