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如何协调民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多元一体"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的显著特征。我国是一个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结构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理论是对我国一个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结构的理论升华,也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要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为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摘自习近平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的论断,得到广泛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强调各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总书记的这些论断,是对五千年中国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发展普遍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长,是因为这个过程代表了各民族互动整合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甚至可以说也代表了世界民族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必然会形成一些阶段性的民族融合成果,当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完成后,往往会走进另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无数个这样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最后才能达到"天下大同".这应该是民族消亡的历史过程,也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从汉民族这个案例样本中,我们既可以把汉民族当作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4.
金秀的民族关系在南方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性,对研究中国的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金秀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中,形成了以政治平等保障民族团结、以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文化繁荣培育民族团结、以社会和谐巩固民族团结四条基本经验.金秀瑶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的一个缩影,"金秀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华民族认同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民族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汉语"民族"一词是为中国本土的词汇.由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一般而言,广义的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狭义的民族概念,通常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将走向消亡."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中华民族既是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主体.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和20世纪90年代的孕育,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和理论的变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内涵也日趋丰富和完善,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成熟定型。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众传媒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话语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从而塑造大众的中华民族观念,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遵循话语生产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话语传播从学术到政治再到大众的延展逻辑、话语内涵从单一到复合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7.
多元一体伦理道德的魅力──西北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研究之一马进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特征,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各民族血肉相联、情同手足的关系,也非常恰当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最本质、最丰富的特点。伦理道德是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8.
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民族国家最具实质意义的两种利益形态,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分殊。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是当今世界一切民族国家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基本问题。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理论为两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可以把"多元一体"看作是对两者关系的高度概括;两者关系协调的本质是要消除"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张力;只有尊重和承认不同民族的"多元"利益,才能维护和实现统一国家的"一体"利益;"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为两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濒危语言保护是当前我国急需面对的一个难题。伴随着语言的消失,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也会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系也会受冲击,可能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民族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濒危语言关系的论述引发人们对濒危语言的关注,并尝试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提出适合我国语言保护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立辉  徐学初 《民族学刊》2013,4(4):80-89,128-131
本文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论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要旨在于说明:古往今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是对中华各民族关系之历史与现状的精辟的理论概括和真实写照,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做好民族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元文化教育概念虽为西方杜会首倡,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多元文化教育以自在和自为两种形态存在。80年代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自为阶段,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如何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成果?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体系?等等,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以三重差序格局的文化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的文化实践。首先,基于"中华民族"的三重差序格局包括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全世界华人的中华民族。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包括各民族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分的世界华人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次,进一步探讨了三重差序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三重差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重差序的文化连接和文化超越。贯通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差序格局的是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和根基。  相似文献   

13.
高永久  冯辉 《民族学刊》2021,12(1):35-41, 8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边境牧区现代化治理的关键目标和价值引领,从顶层设计、文本分析和实践总结等三个层面出发,明确贯穿于牧区安全、稳定、团结、发展的边境建设与民族团结是其中的关键性要素。在顶层设计中,物质层面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在精神层面,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上述两个层面都是宏观的关键性要素。在对《"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发掘出6个中观要素、23个微观要素在内的关键性要素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明确聚焦发展、普惠民生、促进互嵌、增进认同的实践逻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着眼于边境民众个体的思想认识,真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民族共有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方面体现出对经典人类学社会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的继承和反思,另一方面,立足本土历史事实和思想基础,将近代以来有关"中华民族"的概念和理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成为当前举国共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思想基础。通过勾勒三十年来"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定位从结构论到过程论价值释放的总体趋势,指出在此理论定位背景下,相关学术研究应用移用多,对话反思少,整体显现出重当下轻历史的现状;而有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逻辑与机制等议题的深入研究尚未充分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理论进行拓展、深化与提升的可能。从整合中华民族史的目标出发,基于多年来对于"过程论"的参悟和思考及对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吸纳和反思,主张为中华民族史的整合与建构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抗战期间,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在昆明报刊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一"与"多"之间的理论争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支持"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抗战这一时代主题,为抗战大业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主张中华民族"多元"的理论观点,则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观是一脉相承的,更具学理意义.民族理论的争鸣,同时拓宽了民族史研究范围,一定程度推动了民族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要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彭佳  何超彦 《民族学刊》2021,12(1):26-34, 86
指示性作为符号认知的基本框架,能使符号与记忆、记忆与认同产生联结关系,因此,指示性不仅是民族记忆的基础,更是形成民族认同的作用机制。基于现实因素,民族记忆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发生流变,成为区别于历史文本或其他族群文化的全新记忆,因而具备积极建构的可能性。在指示性理论的框架下审视"龙"作为中华民族之共同记忆的符号再现,可发现,它不仅是各族群共有的与世界之关系的缘起锚定,也是跨民族的时间节气指命名与仪式的重要符号,可由此反思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符号建构应当如何达成。  相似文献   

19.
丹珠昂奔 《民族学刊》2021,12(1):1-9, 8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社会稳定发展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很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与内涵特质进行深入剖析,进行采取相应的铸牢举措。在概念构成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意识"和"共同体"三个名词组合而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识应当从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上进行综合性把握。在内涵特质方面,"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属性,以对家园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看法为指向。在工作举措方面,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面向目标任务、抓住主线、深入研究和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伦阳  王伟 《民族学刊》2021,12(1):10-18, 84
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所制定的战略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之效,意蕴是丰富而多维的:其理论逻辑在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意蕴,"五个认同"是核心内容,服务"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价值导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自在""自觉"到"自强"是其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是其社会基础;最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