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萃岚  景珂 《领导文萃》2016,(6):79-81
正(一)明《应谐录》中就有一则"善谀"的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所谓"谀",乃"奉承巴结"之意。广东有一位县令,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每发布一项政令,部下交口称赞,县令才喜欢。他手下有一名衙役想迎合县令,故意在旁边对人轻声说:"世上大凡做官的人,一般都喜欢别人奉承,唯独我家老爷不然,很瞧不起别人对他的恭维。"县令听到他所讲的话,迫不及待地把他叫到跟前,赞美不  相似文献   

2.
正有的领导干部一旦手中有权便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坐享权力带来的无限快乐,在吃、穿、住、行、娱等方面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像染上了酒瘾、毒瘾,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种诱惑有时是致命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权力陷阱,跌入了权力深渊,最后摔得粉身碎骨,落得体无完肤。因此,须让拥权者时刻敬畏权力、慎用权力,用制度构筑起廉洁从政的"防护网",使其远离致命诱惑,掌好权、用好权。一、权力的致命诱惑  相似文献   

3.
<正>"贿赂",简单地说是指一些人或单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给人送钱赠物的行为。然而,观察现实生活不难发现,有的人不仅送钱赠物,还善于运用"语言贿赂",即阿谀奉承、抬轿吹捧,讨好领导时心口分离、心辞不一,其表现或是曲说阿是、花言媚俗,或是浮言夸饰、言不由衷,或是言听计从、曲意逢迎,或是卖弄文笔、哗众取宠,等等。这种谄谀恶习影响很坏,使人忧虑,应当引起各  相似文献   

4.
"隐权力"是一种非正式权力,主要依赖私人关系网络的维持,完全不受正式权力结构和制度程序的约束。领导秘书通过与领导干部形成特殊的工作依附关系和人际互动关系,而拥有了从领导干部那里延伸下来的间接作用于公权力的隐性权力。作为一名本身不是"官"的领导秘书,要应对"隐权力",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要有所"畏",唱好公道正派的"红脸"。"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作为领导秘书,只有心中有所畏,才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居安思危,时刻恪守公道正派的职业道德,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一是畏权。领导秘书本身没有权力,却因是领导"身边人",间接地靠近公权力而拥有了一定的"隐权力"。作为领导秘书,要站好角度、摆正  相似文献   

5.
<正>近一年多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无数"苍蝇老虎"纷纷折戟落马;另一方面从严从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此厉治背景之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选择了"官而不为"——消极对抗者有之,耍滑避事者有之,明哲保身者  相似文献   

6.
正常听人说某领导很有"领导样",也听到过有人说某领导没"领导样",还有人说当领导就该有"领导样"。大概每个人心里和眼里,都有一个自认为的"领导样",用以评价领导干部。"领导样"究竟是什么样?《聊斋志异》里的《夜叉国》曾刻画过这样一类"官":"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则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寥寥数笔,一个铺排造作、高高在上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封建官僚抖派耍威的样子,千百年来为民众所诟病。然而,今天个别官员身上,还有这种官僚做派,甚至在权力的任性之下生出诸多变  相似文献   

7.
正《后汉书》中有一句话:"夫使功者,不如使过。"显然,所谓"使功不如使过",并非使用有功者不如使用有过者,也不是简单容过,而是要懂得,输了一场战斗不代表输掉整个战役,要给以教训为师者赢得整个战役的机会。"使过",需要用人者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定力。科研也好,改革也好,都是在挫折甚至试错中"长成"的。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往往估计不足,而恰恰是那些犯过错误、有过失败的人,  相似文献   

8.
<正>领导干部"打招呼"是人民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的一种现象,其实,要刹住"打招呼"歪风,除了需要用人部门和用人者自觉抵制、公道正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消解"打招呼"者这个特定群体。显而易见,"招"也好,"呼"也罢,都绕不开一个"权"字。于打"招呼"者,无非是以权谋私、恃权乱政;于听"招呼"者,则有畏权、恐权之虞。破解"打招呼"难题,首先要向"权力"抡起"板斧",向有可能成为"打招呼"者的领导干部求解。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总书记的这段话警示我们,围绕权力的诱惑,看上去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其实往往都是精心设置的"陷阱",一旦掉进去,轻则使人身败名裂,重则坠入万丈深渊。  相似文献   

10.
"隐权力"作为正式权力系统以外的另一种权力,从古到今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方式和危害程度有所差别而已。作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隐权力"已经沉淀于传统社会,侵蚀到现代文明。对"隐权力"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当今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一、从制度分析视角探讨"隐权力"的产生与存在1."隐权力"与传统制度的共生性首先,"隐权力"衍生于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人情政治中。有秦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使  相似文献   

11.
<正>据说,人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划分为成长、探索、发展、维持和退出五个发展阶段。如同婚姻有"七年之痒",职场也有"七年之痒",而"职场之痒"就出现在职业探索发展阶段。面临"前不见少年情怀,后不见锦绣前程,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职场倦怠期,笔者认为,年轻干部要善于自我调适,正确自我定位,把"七年之痒"变成"七年一跃",从容地迈过"七年之痒"这道坎儿。一、拒绝职场"冷板凳"在职场,顺心顺意者少之又少,即使资历颇深、处事老到者,也无不备感纠结。在职场中,谁都想成为被领导欣赏的爱将,但事实是,许多人都在职场中坐过"冷板凳","享受"过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文萃》2014,(14):76-78
正权力异化尤其是家族化,已经成为各方忧心的重要问题68.8%受访者认为权力异化程度严重在"您是否认同存在着权力部门化、个人化、家族化等权力异化现象"问题调查中,60.7%受访者选择"非常认同",16.5%选择"比较认同",11.2%选择"不太认同",11.6%选择"不认同"。合计77.2%受访者认同当前存在着权力异化现象,这充分说明了权力异化现象已经成为各方忧心的重要问题。不仅如此,在"当前权力部门化、个人化、家族化现象严重程度"问题上,57.8%受访者选择"非常严重",11.0%选择"比较严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有一些人谈《金》色变,认为《金瓶梅》是一部"黄色小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部作品从总体上看,它不只在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真实而深刻地暴露了中国社会腐败的一面,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另外一部作品可以与它相比的。因此,它尽管一出世就被一些正统文人骂为"坏人心术",长期被列为禁书,但与此同时,一直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当时就有人认为它是"稗官之上乘","读此书而以为淫者秽者,无目者也。"  相似文献   

14.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3,(13):19-21
特权是存在于正常规则之外,是一种潜规则。"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掀开盖子,最怕被曝光。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也是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光  相似文献   

15.
约稿启事     
<正>"领导秘书的选配与晋升乱象及防治对策"专题研究在现实中,领导的秘书虽然不任实职,却拥有隐性权力。被选为领导秘书的人大都"官升一级",且不用经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规定的一系列程序,基本由领导个人敲定;身为有一定级别的领导秘书,在被"外放"时,再"官升一级"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同样可以规避干部选拔任用的许多规定。因此,当领导秘书被不少人视为官场升迁的一种捷  相似文献   

16.
石勇 《领导文萃》2015,(8):69-72
<正>高层强力反腐带来一个自然结果:随着大小贪官的落马,一些位置被腾了出来;而且,随着反腐的继续掘进,权力结构会继续局部的"洗牌"或"换血"。于是,很多清廉或其清廉尚未被证伪的官员、公务员"有福"了。至少,那些抱怨很难爬上去的人,理论上有了更多希望。反腐的受益者,其实也是权力群体本身。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县太爷"的县委书记掌控着一个县的人、财、物大权,权力过于集中,大权独揽,习惯于"一个人说了算",虽有利于快速决策、树立权威,但也埋下了诸多风险和隐患。县委书记大权独揽背后有什么风险,又如何防范呢?  相似文献   

18.
"少不了之人"固然是组织事务处理中的主心骨、定心丸、攻坚者与联结点,但"单枪匹马"反映出中坚力量薄弱,"无出其右"则隐喻继承发扬不足,"一枝独秀"说明组织功能弱化,"众望所归"显示被动依附思想。领导者要想既充分发挥"少不了之人"的突出价值,又避免"支点"风险,就应对这类人才用之有"度",即安排有度、任用有度、责任有度、权限有度;用之有"略",即以"队伍"代"个人",均分"宠爱",权力制衡;用之有"谋",即以"少不了之人"激励后来者模仿、赶超,保证后继力量成长和组织应对能力提升;用之有"疏",即以有意疏远而维护领导权威、培养新人。  相似文献   

19.
吴旻 《决策探索》2007,(10):32-33
一、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 诚信是道德观念,它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含义不同,互训互释. "诚",主要指人真实无欺的品行和做人原则.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在传统道德中的含义就是:诚实无妄,人己不欺.  相似文献   

20.
<正>"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党员干部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权力地位,也不是业绩名声,而是群众的口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党员干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务无论高低,都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为民服务的工具。有什么样的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政声和口碑。党员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儿"影",留下一点儿"声",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