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发展经过了"文革"之前(1949年~1966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新时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四个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重社会需要,轻视个体需要;重政治需要,轻视生活与心理需要;缺乏与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衔接;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照.  相似文献   

2.
景朝阳 《兰州学刊》2008,(5):98-106,208
我国的国有制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发展历史,深入分析和回顾国家国有制的沿革对于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视角,运用大量史料系统地回溯了我国国家所有制发展的历史轨迹:1949—1956年,国有制初建;1957—1960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失误;1961—1966,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1966—1976。十年“文革”;1977—1984,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新路子;1984-1992,“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与两权分离;1993年至今,分税制与国家所有权分级行使产权;十六大以来的国家所有权分级行使产权阶段。  相似文献   

3.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且不带引号)进入了全国性的夺权斗争阶段。根据文革“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部署,各单位(或部门)和各地区按照“三结合”原则(即由解放军代表、革命群众组织代表、革命领导干部代表)组成文革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1966年12月经过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辑佚学研究百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书杰 《东南学术》2001,(5):98-107
中国的辑佚学研究是从本世纪开始启动的。本文沿着历史的轨迹 ,总结了近百年间辑佚研究发展的基本特点、历史过程 ,对各个历史时期辑佚学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代表学者、主要成果和观点 ,加以总体的概括和系统的评介 ,揭示了辑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演讲形成过程 ,最后对21世纪的辑佚学研究做出展望。近百年的辑佚学研究可相对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发轫时期(清末—民初) ,主要是皮锡瑞“辑佚之学”的提出和叶德辉对辑佚起源问题的探讨 ;二是创始时期(30-40年代) ,主要是梁启超的泛化研究、刘咸的探微研究、王重民的个案研究 ,辑佚现象开始受到研究者的一定关注 ;三是叙介时期(1950 -1985年) ,主要是前辈学者 ,把辑佚学视为一种专门知识和文献现象进行泛化叙介和个案研究 ,又相对分为“文革”前17年(1950-1966)和“文革”后9年(1977 -1985) ;四是理性探讨时期(1986年以来) ,“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些青年学子 ,把辑佚学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理性思考和学科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德育目标的科学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益权 《兰州学刊》2003,(2):118-119
高校德育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要求。高校德育目标的提出 ,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新时期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作为“三个代表”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江泽民高等教育思想 ,也为我们确立新时期高校德育目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1958年出生、1977年开始学术探索历程的学者,您是在“文革”时期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并且在求学之前有过晒盐、钻井及炊事工种的经历。这些对您的人生道路以及学术追求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1966年“文革”开始,那时刚好是我接受基础教育的年代。从小学到高中,当时学制是九年,随后又下乡二年。很难概括那种影响的性质。在这样  相似文献   

8.
计海庆 《理论界》2011,(11):110-112
1966至2009年中国高校哲学系的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文革中的高校哲学系停顿和曲折办学时期,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高校哲学系恢复发展时期,以及90年代初至2009年,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下的高校哲学系调整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回眸20世纪的中国,岁月峥嵘,风雷激荡。作为时代晴雨表的文学,敏锐地感触着社会和人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50年,秉承着前50年文学的两种精神,那就是“五四”文学精神和延安文艺精神。这两种精神的交错和沉浮消长,使中国当代50年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根据不同的历史风貌,当代50年文学表现出鲜明的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至1966年,通称为“前17年”;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至1976年,通称为“‘文革’10年时期”;第三个阶段,从“文革”结束后1978年算起至1989年,通称为“新时期文学”;从1989年至今,我认…  相似文献   

10.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的现状解读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需要认真考量。重新认识和思考大学德育目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大学德育目标的传统定位就是培养“学校人”。所谓“学校人”,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使用特定的教育手段、灌输特定的德育内容而被模塑成为符合某种特定目标的“学校角色”。而这种“学校角色”在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学校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应该成为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所谓“社会人”,是指按照社会公民及其基本规范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视野中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曾进行过不少有益的探索,但仍然没有摆脱德育困境。具体表现在:轻视人的个体价值;忽视人的道德需求;弱化人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高校德育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的超越:德育要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的价值目标;要以满足人内心需求的人格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要以能突显人的主体性的实践体验为主要方法;要关注人的价值,在关怀中形成德性。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月4日,牟之松收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发来编号为01574的证书.这个证书标明他的“文革“实物展览馆收录的40个种类、35582件物品为“中国‘文革‘实物收藏之最“.证书上还写道:牟之松(重庆)1966年8月15日至2004年1月18日收藏.其中有毛泽东塑像、喜报奖状、著作语录、印章、胸标、唱片、幻灯片、战旗、袖章、文革瓷器等.……  相似文献   

13.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累计达5000亿元。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中,“抓革命”被放在首位。在1966年和1967年最严重的动乱期间,全国有不少地区停产“闹革命”。尽管十年中全国经济总趋势是发展的、上升的,但增长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14.
至境德育论     
道德生活有功利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由道德三层境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教育则表现为感性德育、理性德育和审美(立美)德育;道德人生和道德教育的至境应是塑造“真人”形象的自由道德和审美德育。道德至境或诗意人生的教育达成需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实现重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画传(画册)编纂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发展起来的。50、60年代编纂的画传篇幅不大,然都有个人崇拜的倾向,“文革”时期的出版物尤甚。“文革”以后,篇幅较大的画传相继出版,不过70年代末出版的《毛泽东主席照片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等,仍有“两个凡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红卫兵运动是文革中最早出现的群众运动。文革于1966年5~6月间开始,于8月才成为一场全社会性的群众运动。这首先“仰仗”于红卫兵运动的进行。由千百万处在青春期热情冲动、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掀起的红卫兵运动,充当了文革地地道道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17.
刘泓泉 《学术探索》2013,(11):153-156
作为近代著名的德育教育家,张謇主张“德”为学生“德智体群”全面发展之第一要任,在“公德”上要求学生爱国与理性兼重,在“私德”上注重培养学生“立志”“忠信”与“勤俭”等多方面的良好个人品德。为达到这些目标,张謇主张以严格管理、实践磨炼等德育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8.
王宇英 《晋阳学刊》2006,(2):125-126
对“文革”的关注,早在“文革”刚刚结束时就已经开始,官方的否定、批判以及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构成了当时的主体内容。1985年以后,较为正式的“文革”史研究工作渐渐展开。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首先,相关史料仍比较缺乏,二是研究视角的狭窄,三是研究方法的单一。而口述史方法之所以能够对“文革”研究有所裨益,正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上三点不足。首先,口述史方法有助于充实“文革”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文革”时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最为特殊而敏感的一…  相似文献   

19.
新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和智育相互分离,偏重智育,轻视德育;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培养方式简单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端正指导思想,从理论的高度认识新疆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完善体制机制,理论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当代重庆文化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新中国建立后重庆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勾勒出解放后五十多年重庆文化的发展轨迹。同时将这五十多年文化发展历程归纳为“十七年”、“文革”、“新时期”、“直辖后”等几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