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庆发展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辖后的“重庆文化”和过去“巴文化”的范围基本一致。东与荆、楚文化接壤,南与黔文化相交,西、北与蜀文化交汇,再北就是中原文化。我们把重庆文化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背景中,首先认识重庆文化的总体状况。  相似文献   

2.
建国五十年以来,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前进,重庆社会科学蒸蒸日上,成果迭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纪念建国五十周年之际,我仅就建国初期至“文革”前十七年间的重庆社会科学,作一简要的回顾。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工作,重视发展社会科学。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云集了大批著名学者和文化  相似文献   

3.
以近代重庆文化为中心,提出“战时首都”、“城市近代化”、“江山之城”三个开发传承近代重庆文化资源的新视角。开发与传承近代重庆优势文化资源,应建构重庆文化理论,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面向世界的重庆新文化理念,培育“江山重庆”主题品牌,探寻城市发展、社会和谐和近代重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平衡,建立事权统一的历史文化遗产核心管理人,完善立法,突破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困境,把重庆建设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当前它已是我国国家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而重庆作为我国最大的一个直辖市,在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加快城市化是重庆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对在重庆主城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重庆城市发展该向何处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红色经典《红岩》与英雄城市重庆的看似不言而喻的密切关系,学界缺乏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红岩》蕴涵着丰富的重庆民俗文化因子,折射着斑斓的重庆民俗文化光彩,在总体上形成对重庆民俗文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社会风貌的双重展示。前者可从“山城”之别称、“江城”之古称、“雾都”之美誉三个方面分析。后者可从社区文化、方言文化、仪典节令、服饰文化四个层面梳理。  相似文献   

6.
2011年2月,《重庆社会科学》推出《“重庆实践”催生渝派文化——重庆剥者访谈录》一文,约请重庆文化学者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我有幸受邀纠与其中,对关涉渝派文化的相关问题作出了尝试性分析,但因渝派文化是一刑全新的概念,对其认识自然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里借助“读者评刊”栏目,提出一些进一步的思考和想法。  相似文献   

7.
当代重庆城市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五"时期、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如果说"一五"时期的恢复性发展奠定了重庆现代工业的基础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基础,改革开放时期是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的话,那么,三线建设时期则促成了重庆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卫星城镇体系的形成。三线建设对于促进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特定时期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和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也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重庆作家阿蛮创作的长篇小说《依仁巷》是深层次地集中反映、弘扬重庆文化的一部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位。作家通过对这条古式巷子里章家兄弟及周围邻居在几十年中命运变迁与人生打拼的刻画,再现不同时期、几代重庆人在建设家乡进程中散发出的典型地域文化性格,是对重庆文化之根的一次思索与寻根。  相似文献   

9.
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重庆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还可以提供大量科学技术和社会服务。在对重庆市高等教育现状的阐述后,结合重庆市的十五规划,从全局的高度进行战略性思考,以求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速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确保“科教兴渝”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举办的“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讨论会”于2002年4月在重庆大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着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区域文化与全球化、西部与重庆文化文学诸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在“重庆实践”演进中迫切需要一种文化来配套。这形同齐鲁文化对山东,楚文化对湖北.以及粤文化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重庆直辖以来,“文化强市”战略正深入推进,而独特、全新的渝派文化呼之欲出。《重庆社会科学》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邀请学者就渝派文化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渝派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渝派文化与巴渝文化的异同,渝派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建构渝派文化的路径,渝派文化的未来愿景等问题展开研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建构渝派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2.
土司制度是元明及清前期封建王朝对我国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从历代“羁縻政策”发展而来。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主要包括石砫马氏土司,酉阳冉氏土司,秀山平茶、邑梅、石耶和地坝四个杨氏土司。重庆土司制度包括职衔制度、承袭制度、升迁制度、惩罚制度、贡赋制度、土兵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制度,有助于专家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国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14.
黄济人的《重庆谈判》与重庆民俗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重庆谈判》的纪实性与虚构性为重庆民俗文化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体而言,《重庆谈判》中的重庆民俗文化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富的重庆城市意象书写;第二,立体的重庆居民衣食住行描写;第三,广阔的重庆地域文化空间展示;第四,经典的“独白”式叙述方式背后雄浑的“重庆腔”。重庆民俗文化内容使作品具有鲜明的重庆特色和城市风格,为重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丰富的重庆民俗文化内容也使得小说既客观真实,又非常个人化和个性化,成就了黄济人和他的《重庆谈判》。  相似文献   

15.
《重庆社会科学》2006,(8):F0003-F0003
为了进一步弘扬巴渝文化,2006年6月7日,由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工商大学协办,重庆市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巴渝文化研讨会”在渝召开。来自重庆市社科联,云南民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三峡学院、涪陵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各大专院校,以及远古巫文化研究学会、重庆文史馆、三峡博物馆、重厌大足石刻博物馆、出版工作协会、重庆民俗学会等各学会、协会近50名专家、学者到会。  相似文献   

16.
“重庆实践”是对“中国道路”的拓展、深化、创新。两者的有机结合,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伟大和“重庆实践”的魅力。“重庆实践”全方位地推进了重庆经济社会的革命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道路”下“重庆实践”的深厚魅力和巨大实惠。坚定的传承性和鲜明的开放性的统一就是“重庆实践”的辩证法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让沿海地区经济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重庆经济却逆流而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崭新引擎。重庆经济以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抗击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重庆模式”深受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在分析重庆模式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重庆模式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重庆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以发展内需为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强调创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和不断提高的政府质量是保证重庆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田汉在桂林时期的统战思想刘平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捕杀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摧残一切进步文化事业并对文化工作者进行种种迫害。但是,国统区(桂林和重庆)的进步文化事业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了很大发展。1944...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存在南北两个文化中心,京派和海派。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昔日的中国南北文化中心解体。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是在重庆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建设的。历史的确实现了冯乃超事前所说的,“敌人要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的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文化落后区域变成文化中心。”抗战的机遇使重庆的文化地位发生变化,使之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抗战胜利以后,重庆的文化中心地位也随之消逝。但是,这段文学地理的历史对于以后四川和重庆的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曾是一家人,现为亲兄弟”。四川、重庆山水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民俗相同,巴山蜀水,情深意长。几十年的川渝情结,并非重庆直辖后而淡忘和改变,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使两地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1年,当重庆成立直辖市五周年之时,为了探寻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