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主持人的话: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和北京市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推动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共同创办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2013年11月9日,“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专家研讨会暨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围绕着“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主涉及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的文化渊源、历史内涵、价值定位,三山五园与京西文化的关系,历史文化景区的保存现状与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本刊以笔谈的形式登部分专家的精辟见解。——张连城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1月9日,在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期间,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专家研讨会暨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同时揭牌的还有北京三山五园文献馆和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将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规划和传播。这次研讨会就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聚集政府、学界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研讨,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京西煤矿作为矿业文化遗址,被赋予“什么”工业文化基因,“如何”在游憩化利用中传承等已经成为废弃矿区再利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综合扎根理论、特征解构提取、图案提取、元素提取和结构提取等方法,构建工业文化基因识别的方法体系。以京西“一线四矿”为研究对象,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两大形态识别和提取工业文化基因,并提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路径。研究认为:京西矿区既呈现了地理环境、布局形态、主体建筑遗迹、工业成果等废弃矿区显性工业文化基因特征,又呈现了历史文化、精神文化、地方文化等隐性工业文化基因特征;京西矿区游憩化利用可采用客观主义发展路径、构建主义发展路径、象征主义发展路径和功利主义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4.
京西灵水“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西门头沟灵水村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京西斋堂川灾荒史和举人文化的"秋粥节"文化,是灵水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因素。灵水村"秋粥节"文化是当地民众价值观念、道德追求、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随着京郊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灵水村"秋粥节"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为此,充分认识京西灵水村"秋粥节"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结合时尚,创新、构建"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是灵水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门头沟区的历史文化名片 京西门头沟地处京畿要地,其东低西高的地理特征,以及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及其支流经年累月的贯穿切割,辖区内群山耸立、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森林茂密,自然风光奇特秀美,是名副其实的百里山水画廊.自古以来,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通过永定河大峡谷沟通往来,相互交融,形成了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余玮 《华人时刊》2009,(8):76-78
这里是中国首次发现保留最完整的山村明清古建筑群,是北京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沉甸甸的历史。《投名状》等多个著名影片场景都来这里取景,这里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皆与相对应的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其或多或少的影响。北京地域文化也是如此,以对北京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要的梳理中,可见北京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突出的民族融合特色,北京地域文化影响远远超出了北京地理环境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米德把代际关系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占统治地位的家庭组织形式联系起来,并区别了人类历史上三种文化类型:后喻文化,即子女主要向自己的父母亲学习;共喻文化,即子女和成年人首先向不同年龄的人和同龄人学习;前喻文化,即成年人也向自己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正"北京学研究"栏目刊发的邱运华的《北京文化现代形态的发生和论域研究——清末民初(1898~1936年)的文化史意义》认为,完整的20世纪北京现代文化发展历史,应该把晚清十年新政和民国历史与共和国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梳理北京文化的整体特点。李建盛的《北京公共艺术与首都城市文化建设》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随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文化和美学转变,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  相似文献   

10.
追溯门头沟区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综合分析其类别及特色、优势,探讨适应市场经济和生态发展要求的文化产业化之路。第一,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第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市场结合;第三,鉴于京西生态带地位,做大做强现代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四,打好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品的输出。这是当前门头沟区面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右江河谷是古代重要的经贸、文化通道,它对桂西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田东位处右江河谷中心地带,自古为交通要冲,挖掘古道文化、重塑现代精神,有助于田东社会经济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相继登上文坛的京派作家,置身于新旧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们的文化选择表现出"向传统倾斜"的特征:在空间维度的中西问题上,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时间维度的古今问题上,重视发掘古典文化艺术精神;同时,移西方现代派之花,接中国传统文化之木.京派的文化选择是对五四时期激烈反传统倾向的反思与矫正,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服饰具有广告的属性和特征,它是古代广告媒介的重要形态之一.中国古代服饰广告历史悠久,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国古代服饰广告丰富多彩,色彩、款式、图案、纹饰等构成服饰广告的主要元素.中国古代服饰广告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作为"康乾盛世"的核心,京师北京不可避免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某些范围内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在清代,朝贡体系覆盖了东亚的大部分地区,北京城处于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北京城对于朝贡国的影响力,不仅依托政治上的强势,也表现在思想文化上的强势。京师强势文化的产生,除了国家强盛的大背景之外,还有一系列的特殊的出自朝廷的高端文化举措。康乾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进一步与西方文化接触,开始了超越朝贡体系的国际交往。历史显示,北京是古老文化的宝库,又是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锋。北京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经验,对其进行认真的总结,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释家文化自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中国古桥建设中,释家文化中的积德行善、普渡众生、吉祥祈福等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潮州湘子桥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古桥之一,其身上凝结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关于湘子桥与释家文化关系的分析研究对于说明释家文化对中国古桥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乐既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旋律优美,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弘扬中国民乐,不仅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因此如何从民乐发展的角度找到民乐教育的路径值得人们关注,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为例探索如何以民乐团来促进高校民乐教育,为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献典籍文字独特、版本珍贵、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抢救整理以及保护开发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不仅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研究和发展,也是国际国内民族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演进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西部摄影形象、生动地阐释黄河文化一花独秀.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之际,西部摄影已成为人们探视黄河文化的窗口,是东西部经济文化交融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加文化的国际社会活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承办奥运会的过程,历来是承办城市文化的国际形象塑造过程。北京需要通过承办奥运会的契机,大力加强北京文化建设,在古都文化、民族文化、科学文化、多元文化、和谐文化等方面实施文化北京战略,努力塑造文化北京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断层文化论     
人类文化的发展既有连续发展的一面 ,也有不连续发展的一面 ,但以往的文化研究只注重连续发展的一面 ,而仅仅从连续发展的一面进行文化研究 ,就不可能对文化发展得出全面的结论 ,导致许多文化现象不能解释 ,或者对历史上诸多文化现象视而不见。因此 ,对文化的研究 ,既要注重渐进的、累积的一面 ,也不能忽视断续发展的一面。“断层文化”概念是在对人类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落、文化绝灭、文化裂变、文化跃迁等客观事实研究的基础上 ,概括出的一个文化理论研究的高级范畴。首先 ,在人类文化史上 ,文化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几乎每一地区的文化史、每一民族的文化史中都存在 ;第二 ,愈是文化古老的地区 ,断层烈度和密度也愈大。文化断层的客观和普遍存在 ,说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间断性发展的一面 ;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不仅仅是量变质变规律 ,还有突变的规律 ,突变的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 ,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沿着文化断层的深入和回溯 ,可以发现世界各地区古代先民具有强大的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 ,这一点隔着历史的空间和我们自身理论研究视线的遮蔽而对之有所低估。对断层文化的研究 ,可以弥补当今文化研究的缺漏 ,对疑古学派长期盘踞文化研究领域形成的偏颇局面也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