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试论辽代牧场的分布与群牧管理何天明中国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对适应于本民族生产特点的畜牧经济都十分重视。契丹族源于北方,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代便注重于对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统一北方以后,辽朝政权辖境内仍然呈现南粮北牧的基本经济格局。畜牧业在契丹部肢驻牧的...  相似文献   

2.
契丹民族鸡冠壶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冠壶是辽代契丹族的特色器物。鸡冠壶带给契丹人游牧生活的回忆,也是游牧因子虚化的结果,鸡冠壶随着一部分契丹人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给予他们精神的寄托,凝聚着契丹人的民族感情。  相似文献   

3.
耶律阿保机平定诸弟之乱、统一契丹各部后,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奴隶制国家。在契丹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其“特区”与“一朝两制”制度值得深入研究。  一、辽代的“特区”—东丹国  耶律阿保机建立的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奴隶制国家,在其本土,契丹族大都过着游牧流动的生活,畜牧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建国后,耶律阿保机率部陆续征服周边许多邻族,以粟末为主体建立的渤海国也未能逃此厄运,公元926年渤海国被灭亡。面对较为先进的渤海国原有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对照比较落后的契丹族奴隶制体制,阿保机决定在…  相似文献   

4.
这里,我们所谈的辽代寺院经济,是指从公元十世纪初至一一二五年间契丹族耶律王朝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即今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地区的寺院经济情况。耶律王朝初号契丹,于公元九四七年改号辽。我们讨论的辽代的寺院经济包括契丹和辽两个时期。契丹族的佛教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阿保机统一诸部之前,契丹民族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反映在上层建筑中有了“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1)”的普遍  相似文献   

5.
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大融合的时期①。在东蒙古地区②,经过辽金元时期几百年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其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受统治民族强制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化趋势,一种是汉化趋势。(一)少数民族化趋势一、辽代的契丹化趋势在辽代,契丹族是统治民族。契丹族对以奚族为首的游牧民族和以汉人、渤海人等为首的农业定居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融合方式,以达到契丹化的目的。首先是对与契丹族经济类型相同的游牧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奚族与契丹族同属游牧狩猎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地区在辽代以前一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游牧之地,辽建国后,该地区一跃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甚至文化中心。契丹族所建立的辽王朝的都城上京,就位于现今巴林左旗地区林东镇南郊。最迟至公元1007年辽圣宗把都城迁往中京以前,这里...  相似文献   

7.
大林牙院初设于辽太祖时期,当时还设有文班司.文班司与创制契丹文字有关,是早于大林牙院而设的机构,两者的关系值得注意.“制契丹大字”与“制契丹国字”在含义和意义方面都有区别.辽代在北面官系统中广泛设置林牙,当与“以国制治契丹”有关.辽代铨选林牙的条件与出身于契丹文化世家及文化水平等有关.大林牙院是一个把契丹本族文翰事务作为主要工作的部门.辽代的林牙也有承担军务、作为使者出使他国等职能.  相似文献   

8.
辽代儒学的发展经历了确立统治地位与发展繁荣两个时期。辽代儒家知识分子依据儒学的基本精神,建章立制,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著书立说,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使儒学成为契丹统治阶级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辽代儒学的发展,对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辽代儒学对维护契丹族的封建统治,提高契丹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缩小其与中原地区的差距,都起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契丹是起自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朔漠以畜牧射猎为业,犹汉人之劭农,生生之资于是乎出”。天赞三年十月,阿保机猎于寓乐山,“获野兽数千,以充军食”。至十一月,“六百余里行且猎,日有鲜食,军上皆给”。说明狩猎在辽初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其后社会经济虽然渐趋封建化,但契丹族始终保持着他们游牧、渔猎的生产、生活习惯。统治阶级酷爱游猎,“国主见汉使强袭衣冠,事既竟,即幅巾杂番骑射猎矣”。一部《辽史》,有关渔猎方面的记载不胜其数。解放以来,在辽宁出土的辽代文物  相似文献   

10.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哈萨克族起源和形成有关的古代诸部族,如塞人、乌孙等基本上都从事畜牧业,过着随畜逐水草的游牧生活,这是历史事实。同时,哈萨克族在历史上亦作为一种副业曾从事其他如农业、狩猎和手工业生产等多种生产行业和经济部门。下面对哈萨克族传统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作一简单的回顾与考察。畜牧业生产哈萨克族无论是在夏天,还是在隆冬季节,都习惯于不断搬迁与流动的游牧生活。古代,哈萨克族从事畜牧业当然主要是一种依赖自然,靠天吃饭的畜牧业,因此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不断地随畜逐水草,过居无常处的游牧生活。根据一年四季季节特点,…  相似文献   

11.
辽代南面地方官基本参照唐制,设置京、道、府、州、县、城等行政建制和职官,同时也加进了不少契丹本族职官的内容,南面京官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在研究中,要对"南面"予以正确的把握。南面京官是辽代南面地方官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剖析其机构设置和主要职官,会使我们从一个角度比较清晰地了解辽代南面地方官。在辽代五京的主管官中,契丹族占有很大比例。南面京官许多部门的职能都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契丹是游牧于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一带的古代民族。在辽太祖、辽太宗东征西讨创建国家的过程中,征服了诸多民族,创建了一个版图辽阔的草原帝国。辽朝对游牧于漠北的"阻卜"各部族前后发动过四次大规模的征服,将各个游牧部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使得辽朝西北边疆地区逐步稳定下来。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治理,辽设置了西北路招讨司,派遣契丹贵族出任西北路招讨使,建立边防城,移民屯田,加强了漠北草原与辽内地之间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使有辽一代的西北边疆一直处于辽的有效控制之中。  相似文献   

13.
契丹民族的祖源地潢河流域,在契丹部落族群及有辽一朝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潢河为今西拉木伦河几成学术定论,但将潢河比定为今西拉木伦河,与史籍关于道路里程、契丹与室韦接界、河流流向等记载明显不符。潢河不是今西拉木伦河。  相似文献   

14.
辽代鸡冠壶     
我国的陶瓷工艺,发展到唐、五代和北宋时代,瓷窑遍布南北,瓷器种类繁多,形式新奇复杂,产品也各具特色。北方的辽瓷,是其中的一个分枝,其造型和装饰,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辽代陶瓷,一般从窑艺上讲,凡在辽代烧造的釉陶和瓷器都称为辽瓷。辽代陶瓷器从造型上观察,完全可以反映出辽代契丹族与汉族杂居生活的面貌,因为陶瓷器皿的形式和装饰是适应人民生活要求和文化传统而产生的。鸡冠壶是由摹仿契丹族传统使用的各种皮袋容器而来的,皆因壶的形状酷似鸡冠而得名。它在  相似文献   

15.
辽代出现了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的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辽西地区和燕云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民族构成的差异,在民族文化融合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辽代墓葬资料反映出辽西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强烈,契丹人汉化是整体性的,是历史发展趋势;部分汉人高官墓呈现出强烈的契丹化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燕云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相对较弱,汉人平民墓地和高官墓在葬俗上没有契丹化,但在日常的服饰、出行方式上出现了契丹化。这与契丹为统治民族,契丹文化上升为国俗地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的辽代契丹人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便极富那一时代的北方民族之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源、类型及特色,略加勾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一、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与“源”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自己的“根”和“源”。其一,建国前的契丹民族原始歌舞音乐即是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契丹人在很早以前,就在牧猎生产  相似文献   

17.
论达斡尔语方言的亚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达斡尔语方言的亚文化特征丁石庆据我国史学界及民族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达斡尔族系辽代契丹族之后裔。由此可知,15、16世纪前的达斡尔族文化基本承袭了契丹的文化衣钵。达斡尔族在南迁之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及其它诸因素,其社会文化基本保持相对...  相似文献   

18.
试探契丹北枢密院的职能及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北枢密院是辽代最高军政决策部门。它的设立是契丹族对中原封建政权职官制度的继承和改造的结果。在记述辽代历史的文献中,综合载录契丹北枢密院职能的主要有以'下史书。一是《辽史·百官志一》。其曰:"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检、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行不理民'是也"。另一部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0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六月,在记载耶律隆给病逝之事后,简略谈到辽朝官制说:"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善事"。后来,叶隆礼…  相似文献   

19.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契丹人分为耶律氏皇族和萧氏后族 ,两姓世代通婚 ,并各有自己的“领地”。根据辽墓考古资料及证之《辽史》等文献史料 ,已知今天的辽北地区就是昔日辽代萧氏后族之“领地”。萧氏后族分为两大族系 ,每个族系之下又有许多家族分支。每一个分支家族都在整个后族的“领地”之内拥有一块属于他们个人所有的私人“分地”,并视为故里 ,生前在这里构筑私城 ,从事生产活动 ,死后又归葬于此  相似文献   

20.
婚姻制度和习俗,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我国古代东北契丹族进入文明时代后,仍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原始婚制婚俗遗风。剖析其婚姻制度与习俗,对深入了解和认识契丹社会历史发展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契丹婚制基本形态辽代契丹人姓氏基本为耶律、肖二姓,实行两姓通婚制度。皇族婚姻范围相当严格:“王族惟与后族通婚”。贵族与庶族通常亦不许联姻。皇族、后族,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