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原产于我国 ,公元 8世纪开始引种国外 ,自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国外牡丹产业已相当成熟。我国的牡丹产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 ,但总体还处于发展初期。洛阳牡丹在全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牡丹是名贵的观赏及药用植物,但随着牡丹的连年种植及种植面积与品种的增多,牡丹土传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牡丹的正常生长发育、种苗质量和开花质量,降低了牡丹的观赏效果和药用价值,影响了牡丹产业化的发展.因此,笔者对牡丹主要土传病害的病害类型、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艺措施调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并对牡丹土传病害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牡丹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深入研究牡丹土传病害生理;开展牡丹园土壤微生物与牡丹土传病害关系研究,以期为牡丹土传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从而推进牡丹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论唐人诗歌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们写下了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咏牡丹诗,这些诗歌或直接赞美牡丹的形色之美;或描述了当时社会有关牡丹的习俗与风尚;或借牡丹抒怀,表达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或通过牡丹反映出阶级差别,谴责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唐代牡丹诗歌入手,结合唐代的习俗及风尚,探讨富有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情结及意蕴.  相似文献   

4.
四川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三大牡丹栽培中心之一。彭州丹景山不仅汇集了彭州特有的牡丹品种,更由于其极富野趣的牡丹栽培观赏方式及与宗教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历史渊源而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在对丹景山牡丹栽培与观赏特色与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牡丹进行简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丹景山牡丹资源的起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丹景山牡丹资源保护及牡丹旅游开发的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5.
唐至五代,牡丹在各地广泛传播,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社会由此掀起了一股喜爱牡丹的热潮。牡丹热是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研究唐五代牡丹的地理分布,从多个角度分析牡丹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五代时的社会习俗及其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牡丹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牡丹花卉旅游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隐忧。本文通过对牡丹审美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的解析,探讨了牡丹花卉旅游个性化、纵深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牡丹产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由于产业政策、科技攻关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与其它地区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是国家繁荣的象征,也是圆满生活的愿景。山东菏泽地区的牡丹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应用广泛。每年举办的一系列牡丹节会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城市产业发展和牡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花为媒,推动牡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华文化标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新时代菏泽牡丹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应进一步讲好“国色天香”的中国故事,做好“花开盛世”的文化产业,提升“菏泽牡丹”的传播品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术界对于花卉史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探讨花卉开发与地域社会发展关系的文章尚不多见.笔者.欲以四川盆地区域的牡丹为例,勾勒其在五代以前、两宋、明代、清代四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在分析其分布区域、价值取向变迁原因的基础上,指出牡丹的开发状况是以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发展需求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所谓"国花",即是指受到全民喜爱并成为本国象征的花卉,以这种标准来判断,唐时的牡丹和宋时的梅花都是独领风骚,可以称为一朝之国花了.这种全民性的观赏兴趣表现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便是唐代咏牡丹诗和宋代咏梅诗的兴盛.论文分别讨论咏牡丹诗和咏梅诗盛行的物质基础,时代心理对咏花诗的选择性审美,以及这两类咏花诗在被审美观念选择的同时,对大众审美文化产生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使得牡丹与梅花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剖析了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 ,指出了加速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战略措施 :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嫁接及水平提升、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寻求产业突破 ,完善其政策支持体系与服务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及风险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牡丹的色、香、态等生物属性契合盛唐大国景象及其社会文化心态,因而能集唐人的万千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而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牡丹诗则反映了各个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垫江牡丹繁殖、栽种、管理等生产现状的调查,总结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发展规划不力、牡丹品种单一、生产管理粗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的姿容、灵异妖艳的传说以及崇游尚富的时风成为唐代文学聚集的焦点,形成极具特色的牡丹文化,影响达至邻国。韩国作家南羲采撰著的《龟磵诗话》,从诗评的角度,倾力展示牡丹构筑的唐代文化与文学情貌。《龟磵诗话》作为一部中国诗话的异国流变体,直接反映了唐代牡丹文化与文学在韩国的接受样态,对深入研究牡丹文化乃至唐诗风韵均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代时,牡丹演变为观赏植物,由并州传入长安。粟特东渐,中亚园艺传入了六胡州、营州。城傍、六胡州粟特南迁黄淮、江淮时,其园艺也南传民间,又由黄淮、江淮园艺师西传长安。牡丹的传播,通过寺院园艺、民间园艺两条渠道,最后汇聚到长安,成为唐代赏花奇观。移民们带来的园艺被中原人民吸收与改进,可以说,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促进了牡丹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花卉文化中,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传奇《牡丹亭》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剧作家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牡丹一般的艳姿淑质,牡丹一般的悲剧命运,牡丹一般多情而坚贞的品性,显现了浓厚的牡丹文化元素。而美丽高雅、多情动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正是明代中后期人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