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天地》2012,(5):2
问:我们了解到,您和美国阿尔法生物制药公司合作,研制开发的普力诺一氧化氮,目前已经是美国最为畅销的也是最先进的第四代一氧化氮产品,它给美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什么改变呢?伊格纳罗:这个问题我给你  相似文献   

2.
心、脑血管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危及人的生命。 我国属心脑血管病高发国,每年我国死于该病者逾200万人,高于美、法、日等国家,而山西省的心脑血管发病率在全国又属高发区。如何有效降低我省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我们走访了山西省卫生厅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的负责同志。 什么是心脑血管病,以及成因?心脑血管病,在医学上分为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  相似文献   

3.
据权威医疗机构统计,每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约近300万,数字触目惊心,且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医学专家认为,尽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心脑血管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为此,我们走访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吴以岭教授,旨在使广大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易患人群更加了解心脑血管病、预防心脑血管病、更加有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4.
《老友》2006,(9)
吴以岭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据权威医疗机构统计,每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约近300万,数字触目惊心,且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医学专家认为,尽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只要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心脑血管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为此,我们走访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吴以岭教授,旨在使广大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易患人群更加了解心脑血管病、预防心脑血管病、更加有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5.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相当高,已成为扼杀人命的"头号元凶"。其实,心脑血管病也不是防不胜防,一些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动作",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病。对已发病者也有很好的保健治疗作用,不但可以提高生存质量,而且还可使相当一部分人同样可享高寿。这些"小动作",贵在持之以恒。现将几种"小动作"的具体做法及保健功能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中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而高血压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也就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去年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发表了第七次报告,欧洲公布了"高血压治疗指南2003",对今后高血压防治提出新的指导意见.现结合以上报告的精神和目前的临床研究成果,对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天人相应"。人和大自然息息相关,大自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人们受季节变化影响,生病、发病有一定规律,寒冬季节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就比其他季节高出很多。因此,心脑血管病人只有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从容度过"多事之冬"。  相似文献   

8.
刘树雄 《老友》2015,(4):56+61
老年肺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美国8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约是20多岁年龄段人发病率的5倍,死亡率几乎是100倍。我国老年人的肺炎发病率为0.5%~15%,超过年轻人的2倍。所以,关注老年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显得特别重要。一、为什么老年人易患肺炎老年人易患肺炎主要有以下原因:1上呼吸道黏膜和腺体萎缩,黏液、唾液分泌减少,黏膜功能下降,病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集聚着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高血压、血糖升高、肥胖,血脂异常等.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发展,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本研究参考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防治指南(NCEP-ATPⅢ)[1],主要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于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同时对其10年内发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老年人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国外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抑郁症发病率在10%左右,我国的一些小规模调查显示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接近7%,这两个数字已经远超过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IBD高免蛋黄抗体蛋黄液(yAbs)及yAbs离心上清液(yAbss)和三氯甲烷萃提液(yAbsa)三种样品皮下注射和口服给药被动免疫保护效果。人工攻毒试验结果:皮下注射IBDyAbs和yAbss的两组获得全保护,发病率为0;注射yAbsa组发病率为10.0%(1/10),无死亡,而这三种样品口服给药的三个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发病率分别为90%(9/10),70%(7/10)和50.0%(5/10),死亡率分别为30%(3/10)、20%(2/10)和10.0%(1/10)。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血清抗体阳转及消长结果:IBD蛋黄抗体大剂量口服及手术后直接十二指肠注入组鸣只血清抗体始终全部为阴性;而注射组则在注射后3-12h内血清中可以检出IBD抗体且持续至48h以上。试验结果表明,IBD高免蛋黄抗体只能采取皮下或肌肉注射才能产生被动免疫保护怍用,胃肠道给药不能产生被动免疫保护作用,制备方法对IBD蛋黄抗体的保护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基础。高半胱氨酸血症(HH)是AS独立的危险因素。预防HH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风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往往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治疗很不容易,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仍难以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5.02/10万和26.08/10万,位列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同时胃癌的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低于30%。胃癌发现时常常是晚期,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早期发现和正确规范的治疗对于降低胃癌的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肝转移是胃癌患者主要的死因之一,对于不可切除的病例,5年生存率0.10%。  相似文献   

15.
高脂血症系指血浆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又可引起胆石症,所以危害很大。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饮食疗法,以低脂低糖食物为主,无效时可适当加用一些降脂药物。调脂药物的正确应用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医无此病名,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应用适当中药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高脂血症的相关指标。我们运用《医学心悟》中瓜蒌贝母散治疗高脂血症5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1—2014年卫生部监测点定点调查资料和五普、六普中相关数据,研究婴儿死亡率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婴儿死亡率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发生变化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估算2010年我国各地城乡、男女婴儿死亡率分布情况。分析发现,我国婴儿死亡率随时间呈现等比下降的规律,而其与城市化水平、人均GDP等经济社会变量亦有关系,但不甚稳定,预测和模拟偏差较大。分析发现,六普中,我国婴儿死亡漏报率为68%,主要发生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如何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探讨如何更好地在保健门诊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临汾地区中医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院长杨振业,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在治疗心脑血管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老干部患者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9.
《老友》2003,(6)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急症。近10多年来,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约20%可发展成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高达40~70%,甚至100%。本病常见于中老年和青壮年。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本病的死亡率已降  相似文献   

20.
《新天地》2007,(4)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最多见、也是对健康威胁最严重的疾病。在中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面对这类疾病对人类的挑战,医学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病治疗必须多点协同抗击,从预防治疗全面入手。国内外医学研究表明,要有效遏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合理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