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包括皮尔士意义理论、皮尔士科学哲学和皮尔士范畴理论及其符号学理论。通过对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不同层面的考察发现,感知贯穿于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始终,是建构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信息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范畴。由于信息本身的复杂多样性 ,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程度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以致理论界出现了众多的关于信息的规定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且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定义 ,甚至没有从哲学认识论层面将其本质特征系统地揭示出来 ,这致使人们在运用信息范畴时易造成混乱、模糊。基于此 ,文章在考证分析目前出现的关于信息规定的不同观点之基础上 ,对其进行梳理 ,分别从日常生活层面、科学层面和哲学层面对信息加以规定 ,并在哲学层面总结概括了信息的主要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实践的多重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经典辩证唯物主义主要从认识论角度来理解实践的意义。近来,虽然许多人纷纷把自已的体系冠之以“实践唯物主义”,但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却一如既往,并未能有效地解决原有理论体系的内在缺陷。因此有必要对实践范畴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 笔者认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并不限于为之提供逻辑起点,一般原则和发展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体系一样,在认识论、人本学、本体论等层面上面临一  相似文献   

4.
在肯定传统哲学史学科意义的前提下,文章提出开拓新的中国哲学论域,即从叙事性较强的文本入手,尝试对经典做不以范畴研究为中心的哲学性探究,作为教科书思路的补充。作者分人、事、物三个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对不同的经验资料进行思想探究的可能性。不以范畴为中心,不是排斥对古典思想做概念的研究,而是要直接面对经典世界的生活经验,把观念置入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或者更进一步,从古典的生活经验中,发掘未经明言而隐含其中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深度的哲学反思。这种以近乎故事诠释的形式对经典进行的反思,通过对人、事、物各种个案的诠释,在具体中见普遍,在广度中见深度,堪称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5.
论目的和手段钟克钊目的和手段本是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多年来未曾得到我国哲学界的系统研究和阐述。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却从具体层面上提出了这个问题,本文并不试图讨论具体实践问题,而是想从哲学意义上对目的和手段这对范畴作些初步探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的目...  相似文献   

6.
混沌学对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沌学的兴起 ,为哲学中传统辩证法赋予了新鲜而丰富的科学内涵 ,同时也给现代辩证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时代的血脉。在对混沌学中的三对基本辩证科学范畴———确定与随机、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初步探讨出混沌学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对辩证哲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价值"是马克思所关注的核心范畴之一.马克思从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审美以及哲学一般等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价值这一范畴及其丰富蕴涵.在当代,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价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王夫之的哲学中,气是其理论的核心范畴,然而不是最高范畴,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从其核心和最高范畴中,可以看出其对传统理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他把道看成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过程,即把道理解成天与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体现了他的新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他以太极、诚释气,摆脱了传统理学的虚幻,也提升了气的抽象度。他还赋予性范畴以更感性的人道内容。  相似文献   

9.
汪波 《晋阳学刊》2006,(5):37-40
唯物史观视角下,官僚政治不单纯是一个政治范畴,而是以专制政治权力为核心建构的政治形态层面、制度层面、过程层面、文化层面、技术层面的有机统一体。“下限和上限”、“矛盾与异化”构成政治哲学的双重纬度并有效解析商业资本与官僚政治两者间的互动逻辑和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关于实践的论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将它在哲学层面上加以讨论;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进一步将实践概念置入到社会经济与社会历史范畴中加以研究。至此,实践更加强调社会变革之维度,历史概念在实践论中得以凸显。实践概念从哲学层面到生产层面的转变,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从旧的唯物主义哲学转向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然而,研究哲学,马克思旨在废弃旧的理念,构建新的体系。于是,历史维度逐渐在马克思的实践论中呈现出来,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得以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唯物主义并非实践哲学之本体,实践也并非马克思哲学之全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提出与运用,使哲学研究彻底超越了外在的、抽象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批判,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学研究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陈伟 《兰州学刊》2008,(8):8-10
文章是对哈贝马斯法哲学的核心范畴——事实性与有效性——的语言学基础进行的阐释。事实性与有效性之间在语言层面上的张力是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真理理论、意义理论的主要论域。因此,对这一问题的阐明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哈贝马斯后期政治哲学、法哲学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语言学转向后究竞什么是思想、事实、规范等这些法哲学基本问题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康德认识论不仅指出范畴在认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而且指出范畴在研究存在的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意义。正是通过对范畴的本体论分析 ,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超越了古希腊本体论哲学感性直观的思维特点 ,真正把“存在”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使本体论哲学研究进入了纯粹思辨的领域 ,为在本体论的话语困境中深化对本体的哲学理解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就理论层面上说,人性、人道和人权在本质上是属于同等程度的范畴,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形式和适应的范围上却又有些区别。在开展对人性、人道和人权问题的讨论中,几乎没有人涉及这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往往把人性、人道当作同等意义的范畴来使用,这些都是不很准确的。本文主要就人性、人道和人权的联系和区别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气范畴的意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丹 《天府新论》2009,(6):139-143
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范畴,它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它主要有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在绘画表现对象层面,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它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是气质和禀赋,后者主要是学识和才能。而在绘画作品层面,气则是一种偏重于刚性美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画作的笔墨技巧和结构安排上。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天人合一的空间观念和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在哲学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哲学文化形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概念、范畴、体系。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的"三位一体"性。这种"三位一体"性,不仅使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体系本身具有了辩证性,而且,也很好地满足了哲学思想内容的辩证性的要求。中国古代哲学在文化形式方面的探索,对当代的哲学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7,(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间转向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思想特质的具体应用,更是哲学介入现实,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反思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人的空间正义、共同体实践、空间解放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和阐述马克思空间理论的哲学意蕴。梳理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可能维度,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可能的阐释路径,对解决现阶段的"中国式"空间难题具有探索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由列宁定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当时没有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定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50多年,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本文从自然科学、社会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西、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剑杰 《学术研究》2005,1(1):40-48
在中国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一种积淀着的历史性 关系,它是在全球化开放世界的学术语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语境、中国各派哲学相互争鸣的批 判语境中被讨论的。中、西、马哲之“异”是由历史环境之异、哲学旨趣之异、范畴体系之异构成的; 中、西、马哲之“同”则包括研究问题之同、哲学观念之通、历史衔接之用这样三个层次。中、西、马哲 在当代可以会通也必须会通,其途径是:三类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立足当代、结合实际、把握和反思各自的 核心理念、学术品格,同时利用哲学的可解析性和可移位性,相互借鉴,推进其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既要通过文本解读、哲学史研究、实践总结,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核心和学说体系,又要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科学态度,肯定它们各自的历史地位,评价它 们各自的原理、范畴,在比较中得到启发,在批判中吸取营养,进行科学的整合,借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 义哲学,促成它的进一步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