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尤利西斯》作为现代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本身就有极高的"陌生化"美学价值。通过对陌生化概念的回顾,我们对陌生化美学具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为进行《尤利西斯》汉译的陌生化美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尤利西斯》陌生化的"前在性"为金隄译本的陌生化处理提供了基础。在此重点探讨了《尤利西斯》陌生化的主体性表现,涉及译者的陌生化诗学观及原著的陌生化表现,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翻译的"陌生化"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提出了“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以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以解构、颠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解构”一词的考察和读解,认为解构是后现代哲学的共同特征,它体现了后现代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是后现代哲学的主要活动和成果。解构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精神,是哲学观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叙事策略在文艺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元叙事原则的解构和颠覆,后现代文化表征在当代影视作品中最突出的表现是2006年首播的80级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解构经典、颠覆传统,通过拼贴,体现出后现代作品的虚无性,是该剧最为突出的表述特征。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后现代的“后”同时具备“现代主义之后”及“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两种意涵。居于台湾“主流”位置的后现代论述,恒以简化的标签横扫文学界与文化界,昌言文类泯灭、意义崩解、游戏当道、解构至上,造成1980年代之后,文学创作者向边缘靠拢的风潮。权宜性的“后”字,极贴切地表述了后现代思维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台湾现代诗界对于后现代状况的发生与取名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派。不赞成或不喜欢后现代艺术表现的学者、炒作或消费后现代主义的评论者、及从文化角度研究后现代的学者除外,对于后现代思想的论述意见也有分岐明显的两派。通过探讨理论演绎后的台湾后现代论述轮廓,从时间上与美学上的后现代意涵,可把握台湾现代诗坛理解中的后现代诗特质,追溯历史发展中的各种派别与意见.进而讨论奚密、廖炳惠、简政珍对后现代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引领台湾后现代文学思潮的林耀德高举“都市散文”的创作旗帜,其创作的都市散文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散文空间美学,具体特征为:一、以巷弄、废墟和地下都市为典型的“差异空间”,与现代都市文明空间多重并置,营构出文明和荒原并置的差异美学;二、多重的都市空间与都市心灵空间互相形构,形成既压迫、封闭、稳固,又开放、多元、流动的多元空间格局,而隐藏其后的是意识形态的建构与解构;三、由于精神原乡的缺失,都市散文家无法破解流动不居的都市迷宫,因此每一次的空间想象都试图在抵抗和拆解现实与历史的迷宫情境。林耀德开拓的后现代散文空间美学是1980年代台湾后现代散文美学的重要组成,其典范性和历史意义仍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美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美学不应被解构。《图书出版美学》一书全面揭示了图书出版过程的美学规律,证明了美学也是一门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奠定了出版美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为美学研究开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美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 ,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 ,美学不应被解构。《图书出版美学》一书全面揭示了图书出版过程的美学规律 ,证明了美学也是一门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 ,奠定了出版美学学科体系的基础 ,为美学研究开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堂吉诃德》是一部后现代性很强的小说,其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其戏拟手法所带来的解构重构性。从文本写作角度看出,《堂吉诃德》的滑稽模仿即“戏拟”,既有对原骑士小说模式的变化、颠覆与解构,也有对原骑士小说模式的参照、继承与重构。正由于其解构重构所形成的文本间性,才使得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诱惑力激增。其解构重构主要表现在文本互涉(互文)、讥讽嘲弄、曲置对衬、聚集困境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郁沅教授是我国文艺美学界一位颇具声望的学者 ,他所提出的感应美学理论早已为学界同仁所知晓 ,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一直未能静下心来建立一个感应美学体系 ,在倪进等一批青年同好的支持协助下 ,《感应美学》一书才得以于最近面世。这一专著是在美学界相对趋于平和、美学论争已由派系之争转入具体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基本问题的论争情况下出版的 ,这是美学热退潮之后对我国美学界已有成就反思与总结的必然产物 ,因而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较大的开创性。在“建构体系”不再时髦 ,相反解构体系蔚成风尚的“后现代”,明确提出建立一种美学体系 …  相似文献   

11.
中篇小说《沙家浜》作为对同名样板戏的改写,借解构“经典”之名,以时尚的“包装”来寻求卖点。其写作出发点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平民主义写作立场。它通过对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戏谑化解构,给消费时代的大众读者提供了一套后现代商业文化色彩的文学快餐,同时也是当下文学写作精神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运用哈桑所强调的“共时”概念,从“迷宫”、“学术平民化”、“死亡意象”、“人本主义”等属于后现代文学的流行代码来重新解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在创作上与当代西方文学保持的某种契合即前瞻性,阐释红学研究中诸多自相矛盾的现象,解构《红楼梦》文本的多元性及其历久弥新的审美奥秘,为其审关选择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迪士尼的真人动画电影《黑白魔女库伊拉》讲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设计师蜕变为兼具疯狂、 时尚和报复心的“魔女”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叙事一方面遵循了坎贝尔英雄冒险的神话原型,女主人公 库伊拉经历了启程、启蒙、回归的经典成长模式;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形象的颠覆性重构,塑造了不同于 传统的女性反英雄形象,并通过拼贴、对比冲突、反讽等解构方式凸显了强烈的游戏精神和后现代语境下 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支离破碎,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带给观众另类风格的新鲜感,张扬了极端自我化与 打破一切束缚的后现代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14.
审视后现代理论景观的多棱镜─—评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张辉王岳川、尚水主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3年重印;属北大“文艺美学丛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后现代社会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景观的多棱...  相似文献   

15.
《大话西游》是一部后现代经典喜剧电影,艺术成就卓越,其突出之处在于运用台词艺术实现了对唐僧原有经典形象的解构与颠覆。文章通过对《大话西游》台词的研讨,挖掘出大话语境下唐僧 “人性”“佛性”“现代性”三重合一的新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世纪90年代香港人的情感世界与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美学理论的讲授是一种解构体系又重构体系、解构抽象性又重构逻辑性的功能性活动。建立解构与重构间的平衡是美学原理课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凸现问题性特征、强化“遮诠”式发问和理论写作的训练对建立解构与重构间的平衡颇具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之后,一直未能提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文论构想,已经限制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要拯救和恢复文学对于情感和精神的意义,即文学真正属于人类的意义,必须重建个人经验的历史语境。《红楼梦》不仅具备反高潮的死亡叙事、边缘美学、异色美学、语言实验等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而且超越了单一的后现代小说叙事,保持着浪漫主义一贯的内在激情优势,内涵更为丰富,审美更富有张力,这使得小说文本从晦暗中明朗起来,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红楼梦》的成功就在于它让这样一种矛盾状态的形而上的大观园与形而下的贾府形成现实关照,筑成了其独步天下的文字魔力。它将被当代称作后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与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情节、主题和可读性融合在一起,是对后现代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后现代之后的文学思潮流向。《红楼梦》对于爱与美的诗意呈现及其美学趣味的多样性,成功地构建了小说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关系,为后现代主义小说颠覆之后的文学转向与重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台湾现代诗史中的后现代有两种不同的意涵:时间上的后现代及美学上的后现代。时间上的后现代,指向1980年代以后;美学上的后现代,其哲学内涵重于拼贴的形式,而于1980年以前的诗作就已见蛛丝马迹。透过文化及文学、美学、哲学翻译的后现代思维,在台湾有形式与内涵分离的现象。在形式上,一眼可见的后现代,未必富含后现代的精神;而具备后现代精神的创作,未必符合标签上的后现代。论文以夏宇、向阳、简政珍、杨小滨的作品为论例,就形式的游戏与辩证的思维两方面切入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语言,尝试寻绎后现代语言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由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谈起,分析了超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以及它的理论根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而指出了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局限性以及它对艺术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当代文艺理论家琳达·哈琴以其独特的反讽理论迥然有别于历史上的反讽理论,也不同于同时期的后现代反讽观。她将反讽同后现代政治结合在一起,并试图改变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解构性内核,在“后现代之后”的文化语境中重建具有张力和建设性的文化理论。正是在这一点上,哈琴的反讽政治美学同元现代主义理论有了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共同迎接“后现代之后”文学理论及文化理论发展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