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笔者近来参加《史记》的重新点校工作,将金陵书局本与标点本重新对校,发现一些问题,现提交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四年四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明史》 (以下简称“点校本”)。这部书系采用前此最好的版本,即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标点、分段,并且作了校勘,订正了“殿本”中大量的错误。因此,在目前流传的《明史》各种版本中,“点校本”可算是最好的本子了。但是,笔者阅读“点校本”时,发现点校者对“殿本”的一部分错误,尚未予以勘正;而且有的地方标点不当,致使词句含义与史  相似文献   

3.
由顾颉刚先生领衔点校的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规模宏大,校勘精审,广受好评。但毋庸讳言,该书在标点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史记·乐书》的19处标点提出讨论并予以辨明。  相似文献   

4.
段熙仲点校本《仪礼正义》是以新式标点整理点校《仪礼正义》的开山之作,自其出版发行至今,向为学界所倚重。然礼书难读,整理点校中难免有所疏失。今以《少牢》篇为例,列举其中所存在的分合失当、书名篇名误标、引文与释语相混、破句等标点失误60余则,略加按断考证,以祈有助于《仪礼正义》的阅读研究和进一步点校整理。  相似文献   

5.
195 9年 ,中华书局出版了顾颉刚等先生标点的《史记》 ,从此 ,以其高水平、科学的标点 ,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使《史记》广泛流通 ,中华本《史记》也就成为权威的标点本 ,作为运用现代标点符号整理古籍的典范而学习。但是 ,笔者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 ,发现《史记》的标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仔细分析发现这些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未仔细分析文法、文意而出现错误 ;二、前后标点不一 ,违反同一性原则 ;三、本不应当断开却误加标点 ,割裂句子 ;四、未仔细审核特殊的字义、词义而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古史书是我们研究中古史料的最易得、最权威的本子。由于史书涉及内容广泛,在标点和校勘中难免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笔者谨将日前所见中古史书点校中的问题,列出三则,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史记》彭寅翁本校异类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彭寅翁所刊《史记》本为见存两种《史记》三家注本的最早刊本之一,其文献学价值自不待言。安平秋先生云:“这部彭寅翁本《史记》在版本研究和学术研究上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价值。”(语见其所撰“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史记》影印说明”,线装书局,2002年)最为扼要中肯;张兴吉先生更以所著《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为之发皇。此本之优劣短长益以明白,殆少幽隐。今以此本与今日通行之中华书局点校本相校,窃冀能对点校工作稍有“添砖加瓦”之贡献。  相似文献   

8.
古籍整理中的标点工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通顺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古书原文。标点上的失误,不但与这一初衷相违背,反而会给读者运用古籍资料从事专门研究平添新的障碍。《春渚纪闻》十卷,宋人何(?)撰,中华书局把它收作《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加以校勘标点,于1983年出版发行。这个点校本对于该书的传布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为现代的读者阅读和使用该书也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不是没有缺陷的,仅就标点而论,仍有一些欠妥和可商之处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本文选取阅读点校本《春渚纪闻》时浅见所及的标点问题二十六条,依其致误的原因归为六类,再对纠改的方法试加推求。  相似文献   

9.
徐松《登科记考》一书最早的本子是清末王先谦的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赵守俨点校本即以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为底本,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一书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登科记考补正》不仅沿袭了点校本的五十余处错误,而且增加了八十余处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由唐长孺先生点校,魏连科先生编辑整理,学术成就很高,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但毋庸讳言,由于时代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该书在校勘及标点上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该书《乐志》校勘及标点未周之处提出讨论,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版标点本《史记》,由顾颉刚先生领衔点校。1959年出第一版,1982年出第二版,均曾多次印行,出版数十万册。第二版改正了第一版中的一些印刷错误,而标点方面仍未能尽如人意。本人曾以《关于〈史记〉叙述句首‘始、已’的点读》为题,举例四十,谈过一些这方面的现象,文载《汉中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1992年第4期《古汉语研究》上,刊载了汪维辉等4同志的《史记标点商榷》,举例三十。本文为省篇幅,不再复出上述二文中的例句。所举各例不作分类,以在《史记》中出现的先后为序,例句后标出篇名及其在标点本中的页码,以备查核。 33、愿君以利急召吕、郤,吕、郤至,则更入重耳便(《秦本纪》,187页)。 谨按:末句当读为:“则更入重耳,便。”“便”是对整个事情的评价;使之独立成句,能有助于突出这个评价。 34、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同上,189页)。  相似文献   

12.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句话,原文是:“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对于这一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因而标点断句也不尽相同。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是这样的: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中华书局一九五六年标点的《资治通鉴·秦纪二》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3.
《唐会要》卷七八《诸史中·节度使》(中华书局1955年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点校本同)载:  相似文献   

14.
《芦浦笔记》中华书局点校本出现了多处文字错讹,标点方面也存在着句义错断、书名篇名误标、诗词当断未断和引号不当等不足。文章选取有代表性的点校阙失五十余条加以辨析,以促进文本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的《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在迄今《日知录集释》点校本中最为精善,但其标点及校勘方面仍偶有可斟酌之处。本文尝试摘出标点错误20处,校勘问题6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史记》的点校,中华书局曾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于是才有了1959年版十卷本《史记》。但是,在翻阅《史记》过程中,仍时或发现其中的一些错误被疏漏。本文所列举的十卷本校勘疏漏,大多为龙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水泽利忠《史记龟注考证校补》、陈直《史记新证》、梁玉绳《史记志疑》等未发现。偶有被发现者,倘觉其未加考论,仍有考论的必要。现在姑且冒昧将其列举出来,以冀商讨。  相似文献   

17.
《西湖梦寻》是明清之际著名文人张岱所著的史料笔记,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均以马兴荣点校本为底本进行了排印。但参照《武林掌故丛编》所收《西湖梦寻》及《续修四库全书》所记录康熙本《西湖梦寻》,发现该点校本中存在文字形近讹误、文字音同讹误、衍文、脱文、标点误用等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论述了自汉朝以来,历代学者对《史记》标点的研究状况。对于《史记》中出现及使用的标点符号进行依照时段的研究阶段划分,并对古今的标点研究史作出较为详细的阐释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标点本《史记》。此书由顾颉刚先生亲自主持整理,选用经张文虎校订刊刻的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加以分段标点,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校改了一些文字讹误。就总体而言,校点本体例科学、内容完整、校勘精审、标点正确,体现了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成就,为读者、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史记》的版本、史料都非常复杂,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加之成书较为仓促,所以在标点、校勘诸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深深感到,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需要集思广益。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即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者在校点《史记》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认识,期望能对《史记》校点的相关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宋书》,梁沈约撰,为现存唯一较完整记载刘宋朝历史的史籍。此书现有中华书局于1974年出版的标点本,是本广参有关文献,博采前人校勘成果,为迄今最为通行的本子。但其中某些标点、校勘仍有可以讨论之处,自出版以后,已有许多学者作过补苴,然仍未能尽善,本文试再作璧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