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一 《殷都学刊》2001,(2):110-111
黄河是横贯中国、影响深远的一条大河。自古以来,它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对黄河与中国传统科技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它在形成独具东方魅力的传统科技体系中所产生的影响、黄河流域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等问题,国内外尚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王星光、张新斌合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全面论述了黄河流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盛况。在该书的十二章中,分别涉及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中的农业、水利、陶瓷、纺…  相似文献   

2.
薄荷片推荐: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横亘在东方大地上的黄河.演奏了华夏文明的交响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广袖轻舒.彩练回旋.形成了黄河第一湾——玛曲;穿山绕谷.围堰聚水.形成了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这片黄土地上,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而这片黄土地又赋予了黄河以黄色的容颜:黄河一直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富庶的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她的影响早已震撼了东亚.感动着金世界。  相似文献   

3.
黄河经济开发现状及其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黄河又因其特殊自然、地理情况,为害剧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由于生产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要求,黄河水利建设和流域经济开发的重要性日益紧迫。在1991年初  相似文献   

4.
曹光章 《晋阳学刊》2022,(2):119-124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她激流奔腾,一泻千里,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充沛磅礴的创造力;她汇聚万流,裹泥携沙,奔流入海,象征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和恢宏气度;她九曲连环,矢志向东,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她生生不息的密码深藏在不断革新的历史实践中。伴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黄河文化多重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伦理价值、艺术和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等,不断得到认识和挖掘。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续写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黄河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将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敬重黄河生命倡导河流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儿女应该尊重黄河,与黄河和谐共处.以敬重黄河生命为契机,我们更应倡导河流伦理.河流伦理与环境道德具有浓厚的思想渊源与物质基础,振兴河流伦理,倡导环境道德,也是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同志提出的“综合开发黄河资源,发展宁夏黄河经济”的战略构想,是对宁夏经济发展在认识上的深化。发展宁夏黄河经济的前提条件是综合开发黄河资源,因此,实施宁夏黄河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弄清宁夏黄河资源的涵义及特征,并在总结宁夏过去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宁夏黄河资源开发战略。一、宁夏黄河资源的涵义及其特征宁夏黄河资源在空间上是以黄河为纽带的,其空间范围应是整个宁夏黄河流域,包括干流流域和支流流域。因此,宁夏黄河资源在空间上形成两大地域层次地带:一是川区黄河干流带。共12个市县,土地面积21 344平方公里,属于宁夏黄河资源的核心地带;二是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及其它二、三级支流流域地带,属于宁夏黄河资源的从属地带。我们认为,宁夏黄河资源是一个“大黄河资源”的概念,它包括宁夏黄河流域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7.
中原地区位于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中下游,包括河南省的绝大部分、晋西南、冀南、鲁西及陕西关中一带。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黄土堆积,其被覆的深厚和堆积的广袤是世界上所罕见的。那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地貌,被誉为“疯神捏就的世界”。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培植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被称为“黄土地区的繁荣”。按照传统的说法,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至两千年间,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几个奴隶制国家,因而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把世界上七个古代文明称作现代文明母体的“母文明”,这些“母文明”即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密诺斯文明、玛雅文明、安底斯文明、哈拉巴文明和中国文明,它们是各自独立发生的。在这些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是一直到现在持续了四千多年的。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本文仅就我国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与文明问题加以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8.
自《禹贡》的时代起,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自西汉以后称作“黄河”的重要水系与文明进程的关系了。因“河”的作用形成并由“河”滋养的“太原”、“大陆”、“大野”,是中华文明初期发育的基地。“河”的问题解决了,则禹“告厥成功”。据说“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  相似文献   

9.
一种意见认为,夏商周三代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国远古和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国文明的诞生地.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形成以后,有一个向四周扩散传播的过程,既中断了外围文化的文明因素的独立发展,又加快了这些文化走向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之再发现》(岩波书店一九七九年出版)是日本杰出的历史考古学者贝塚茂树先生新近的一部专著,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熊德基教授热情借予,得以拜读。该书是作者综合近年来中国考古学上的新发现,再结合古代文献对中国古代文明作出的新探素。这里拟将专著的第Ⅱ部分《史前时代》中的第二章《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译出,供同志们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迄今未见有专文探讨。本文认为 ,1 889年秋李鸿章奉命勘查山东黄河 ,特聘“谙悉水学”的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为监工 ,卢法尔于次年拟定出《办河新法》 ,首次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提出了恢复黄土高原植被、保持水土以根治黄河水患的主张。李鸿章等也提出了山东《黄河大治办法》 ,其中吸取了卢法尔的许多治河思想 ,但却认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非克日所能程功”。早期的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虽然尚不成熟 ,但它在黄河治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黄河年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流域性年刊。它及时地、动态地、系统地反映黄河治理开发的全过程以及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水利水电建设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关心黄河的各界人士了解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情况,实施正确决策,提供最新的信息、详尽的资料和科学的依据。《黄河年鉴》的主要篇目包括:特载、治黄文献、黄河防  相似文献   

13.
反思与整合:构建当代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千百年的发展与和谐是靠了各个民族的自我规范、自我制约和自律机制才形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不应囿限在“孔孟”或“儒家”的圈子里来谈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遗产,而应从更广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中国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各民族都应该相互吸取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只有进行整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整合,才会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生机。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樊荣 《殷都学刊》2012,33(4):62-64
“汲冢书”是西晋时期在战国魏王墓葬中发现的重要文化典籍,在黄河文明传承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系统研究汲冢中所发现的文化典籍与文物,去伪存真,能为黄河文明传承创新做出贡献的学问,可以统称为“汲冢学”.文章通过介绍“汲冢书”内容,分析“汲冢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探讨了“汲冢学”在豫北所具有的独特性、地方性、创新性和学术性特色,同时对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促进黄河文明继承创新,加强高等院校历史学、语言学、中国文学、民俗学、旅游学学科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多元文化中,黄河文化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黄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在明清以后逐渐融入统一的中华文明之中。由于其本身具有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学术上的包容性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黄河文化长期居于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当时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史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囿于“中原中心论”,片面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甚至有人断言:“我国自炎黄时期开始,经历尧、舜、禹和夏、商、周,下至秦汉的灿烂文明”,都是“以黄河流域为其中心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时间内,我国南方尚处于未开发地区”。南方自然条件远不如北方,这些观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心一种传统意见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另一种意见则对上述“单一中心”说提出质疑,认为文化广义词意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起源有两个阶段:发轫阶段和奠基阶段。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各个氏族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22,(4):41-49
长江和黄河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以黄河文明为摇篮的中原文化,其核心是一种“政治—伦理”结构,而以长江文明为母体的江南文化,其核心是一种“经济—审美”结构。长江流域城市是长江文化特有的“容器”,沿线城市文化代表着长江文化的最高发展“境界”。长江流域的江南城市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政治中心的“经济化”和“人文化”,二是经济中心的“更经济化”和“更人文化”。江南城市不仅在长江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今天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平台。江南文化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典范形态,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智慧,因此必然要成为引领沿江区域文化转化创新的榜样,并在当代长江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发挥出“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黄河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 战略地位及潜力 八十年代,以建立深圳特区为标志的沿海地区的开发与开放,把我国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水平,实现了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进入九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把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作为中国继沿海经济开发区之后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地区,进而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番。有经济学家把这个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形象的比喻为“弓箭型”发展战略(沿海如弓、长江如箭,沿海这个强弓拉满后.即射出长江这支利箭)。那么,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生长点及主轴线在哪里呢?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黄河,能否同长江一样,成为中国最强的经济带?能否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第三条主轴线?答案是肯定的。 (一)黄河流域面积广,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生产潜力巨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黄河经济区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在建设沿海、沿江地带的同时,沿黄地带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第三条主轴线。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