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消费主义文化是上个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具有双重性:经济效益的即期性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消费主义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消费主义文化的价值观与我国当前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消费观念、消费手段和消费结果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思潮围困下,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呈现新的样态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行为动机的庸俗化倾向、内容择取的娱乐化偏向及产品形式的符号化转向。当代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容易从多元文化观念入侵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市场,符号价值营销消解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体性,以及媒体舆论过度介入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决策。分析影响青年网络文化消费的多重因素,引导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健康发展,应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宗旨,以完善内容供给为手段,以主体素养提升为目标和以空间治理为保障,提出对满足青年文化需求和激励其成长成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物的包围"下的消费主义时代,芭芭拉·克鲁格提出"我买故我在",这显然是对笛卡尔哲学本义的现代性颠覆,消费行为已成为推动个人主体独立存在的证明.作为现代性标志之一的品牌专卖店,正是构成都市人实现"购物"这一意义复杂的消费实践的重要场所,上演新一轮时尚的美学演示,隐含着独特的符号内涵与文化政治深意,是都市场景中新一轮消费主义叙事的当代隐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并且这种调控分为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这在理论上已经解决,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表明,宏观调控不仅仅只以上三种手段,文化也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文化之所以成为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由文化与经济之间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笔者本文所指的,作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消费主义范式下的休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休闲作为一种消费活动已经全面融入现代生活,休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排遣,更成为生活的必需品,静静的存在着。休闲消费与其他体力生产方式相异,因为休闲消费不但是一种对独特文化的愉悦体验,它也从符号学的意义界定甚至构建了个人的认同以与他人发生关系。后现代消费主义范式经典理论是休闲研究的维度,而只有结合实证研究,才能够对休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一种新的身体规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主义是当代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想。它的兴起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理论上,对消费主义所持的态度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和批判主义两种。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已成为一种新的身体规训形式。它的规训策略是建构理想的身体形象,大众传媒的宣传与鼓动,身体改造技术的标准化与普遍化运用,并对消费主义氛围中身体境遇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设想与初步实施李永明,黄诒珩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手段和工具,而成为一项社会技术。它的功能和威力,已被人们所认识,对于它的应用知识及能力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已有...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的学理内涵与研究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和新重组织.历史地看,我国消费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所谓"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消费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一种是对消费文明的倡导与建构,一种是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在我国的历史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本文试图以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之一的共同利益原则理论来阐释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勃然兴起,而且消费主义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趋向、一种价值选择,是国家政策(国家意识形态)、商家、消费者个人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媒体、尤其是广告轰炸之下,在我国历史性转型时期的特殊国情之下,在共同利益诱惑下的集体性无意识反应的一种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主义设计”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主义设计”理论的核心原则是以设计的手段来创造“人为的废弃”.其宗旨就是“促进浪费。创造浪费”。长期以来.人们将这种设计原则看成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推动力,但随着过度消费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以及人自身的异化.其弊端随之显现出来。在对“消费主义设计”的反思中,设计道德和伦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迥异于形式美学的设计价值观,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介入。更为设计伦理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青年文化的“差异”特征决定了其在消费社会中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但是,中国的教育与媒介文化使得中国青年的消费主义更具有后殖民的可能性。在权力的霸权压制下,中国当代的青年文化呈现出全球化想像与模仿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资本的运行逻辑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的运行内在地包含着消费,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资本增殖的根本途径即在于将“庞大堆积的商品”快速地消费掉。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完成一种复杂的社会设置:货币的普遍化,制定刺激消费的公共政策,打造用于形成时髦和时尚的消费文化,形成借助物的使用显示其地位与权力的消费观。资本之世界范围内的运行逻辑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消费、奢侈甚至浪费,由此引致了代内与代际之间的公正问题,而人们的幸福感也并未随着奢侈与浪费提升至相应的程度。理性地反思与批判资本与消费的内在逻辑是经济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新周刊》、《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是近年来涌现的一批新锐杂志.通过大众文化的视角通过对它们进行透视,可以总结出新锐杂志的两个内在矛盾游戏精神和消费主义.游戏精神的核心是自由,体现在新锐杂志中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自我张扬,它是非功利的;而作为大众传媒的杂志又无可避免地成为消费文化的传播者,消费主义体现的是对人们欲望的刺激与满足,因而又是功利的、颠覆自由与个性的.  相似文献   

14.
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出场机缘的"新美学"在当下中国语境的变体"日常生活审美化",充当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守夜人,表征了经典美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下坠和乏力。"新美学"只是做了时代的注脚,未能真正切中时代本质和担当起本有的历史使命。美学须在对历史的眷注中汲取力量,寻求"说话"机缘。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中国,在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消费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也越来越深刻。首先,电子产品以其独特之处以及其在消费市场所构成的特别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基本态势,商品作为某种特定的符号意义进行生产消费。其次,传媒和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时尚在促进文化交流、活跃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但也造成国人消费观念的畸形发展。再次,传媒在影响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变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对消费个体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变成了有消费者参与的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在信息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流行于西方的消费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带来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价值观危机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提出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构应坚持“适度”与“和谐”两大基本原则;提倡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消费理念、尊重生态价值的绿色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三个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进行文化学考察:一是从总体上论述城市文学的兴起以及城市文学叙事的多元审美旨趣与文化症候;二是从消费主义文化视域出发发掘90年代以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想象性呈现,及其所包孕的文化价值矛盾;三是进一步论述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铺陈叙写,批判城市文学在对消费主义文化趋骛与超拔的叙事张力所折射出的虚无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符号消费因其扬弃了单纯的"使用价值消费"狭隘性,从而直接促发了消费主义观念的出现和发展。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具象性符码所带来的影像表现力由于能为商品附加更多的象征意义,使得媒介必然与消费主义不谋而合,共同带动大众文化的新发展,社会的整个大众文化形态也由此出现了商业逻辑主导下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9.
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需要消费与欲望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概念。与需要消费相比 ,欲望消费既无经济合理性也无道德正当性 ,并且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欲望消费根源于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性观 ,其直接后果导致了“公有地的悲剧”和炫耀性消费 ,使自然资源成为任意挥霍的对象。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遏制欲望消费 ,而遏制欲望消费的途径是塑造热爱自然的人性。热爱自然的人性将“节俭”视为人的美德 ,将欲望消费视为恶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借助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的必要张力,是时代赋予广大人文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